天津条约
條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條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津條約》包括《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法天津条约》,是指1858年(咸丰八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與俄罗斯帝国、美國、英國、法國在天津海光寺所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清朝委派大學士桂良和各國代表談判並簽約。中方的真確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2]
清朝代表桂良和俄國代表於6月13日簽約,共12款。
清朝代表桂良和美國代表於6月18日簽約,共30款。
清朝代表桂良和英法代表於6月26、27日簽約,各有56、42款,再加上附約。
附約亦規定:
簽約國 | 時間 | 備註 |
---|---|---|
俄羅斯 | 咸豐八年(1858) | 五月初三日天津條約第三款(臺灣) |
美利堅 | 咸豐八年(1858) | 五月初八日天津條約第十四款(臺灣) |
英吉利 | 咸豐八年(1858) | 五月十六日天津條約第十一款(臺灣) |
法蘭西 | 咸豐八年(1858) | 五月十六日天津條約第六條(臺灣、淡水) |
布羅斯(普鲁士) | 咸豐十一年(1861) | 七月廿八日天津條約第六款(臺灣、淡水) |
葡萄牙 | 同治元年(1862) | 七月十八日和好貿易條約第十款(臺灣、淡水) |
丹麥 | 同治二年(1863) | 五月廿八日北京條約第十一款(臺灣、淡水) |
荷蘭 | 同治二年(1863) | 八月廿四日天津條約第二款(臺灣、淡水) |
西班牙 | 同治三年(1864) | 九月初十日天津條約第五款(臺灣、淡水) |
比利時 | 同治四年(1865) | 九月十四日北京條約第十一款(臺灣、淡水) |
義大利 | 同治五年(1866) | 九月十八日北京條約第十一款(臺灣、淡水) |
奧地利 | 同治八年(1869) | 七月廿六日通商條約第八款(臺灣、淡水) |
日本 | 同治十年(1871) | 七月廿九日通商章程第一款(臺灣、淡水) |
秘魯 | 同治十三年(1874) | 五月十三日通商條約(一體均霑) |
巴西 | 光緒七年(1881) | 八月十一日和好通商條約第五款(一體均霑) |
1861年7月英國駐臺領事郇和四度訪臺後開埠,1862年7月18日在滬尾設洋關開市。開港後,英國、荷蘭、法國、普魯士、比利時、意大利、奧大利、丹麥、西班牙、葡萄牙、美國、日本、秘魯、巴西等國商船紛紛前來貿易。臺灣清治時期除德意志帝國於1886年設館外,英國駐臺領事亦兼攝他國領事事務[4][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