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閩南地區及臺灣、東南亞華人傳統信仰中的醫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保生大帝(閩南語白話字:Pó-seng tāi-tè)為閩南地區、臺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醫神,本名吳
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夲」音「ㄊㄠ」/「tāo」,「急速」或「往來相見」之意,非「本」字。[3]另一說「夲」只是「本」的異體字,因其字「華基」,「基」字與「本」為同義互訓),字華基,號雲衷、悟真[註 1],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9日)[2]:12,福建路泉州同安縣白礁鄉積善里(今屬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白礁村)。
父名吳通(後封協成元君),母為黄月华(後封玉華大仙),原居漳州,因避亂[註 2]而到同安海濱的白礁結茅為屋,討海維生[2]:12。吳夲十三歲時,父親吳通患病,但因家貧無力就醫而去世,母親黃氏後來也因憂傷去世,此事令他立志學醫濟世[2]:12。吳夲初習捕蛇、採草藥,後學針灸、湯藥,醫術之名聲逐漸傳播民間[註 3][2]:12、13。而根據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宮檀越記〉,作者孫瑀的祖父孫天錫在天聖四年(1026年)因食用河魚生病而到旗山上面的居士庵調養,與一名周遊至此的裴姓方士(字號養真老人)相談甚歡[2]:14。後來吳夲[註 4]得知裴養真在此,便前來會面,兩人相談甚歡,裴養真並將所知全部教授給他[2]:14。而吳夲得知孫天錫已經患病多時,便為他醫治,僅三天便見療效,半個月就治癒,三個月後已經調養恢復[2]:15。之後孫天錫欲重金酬謝,卻被婉拒,兩人日後結為好友[2]:14。後來吳夲「飛昇」後,孫天錫在屋西建祠奉祀,後來因為靈驗,遂拓建廟宇,為「吳西宮」[2]:15。
而在天聖五年(1027年)時,白石[註 5]丁氏曾請吳夲重新抄錄三世祖丁遷的遺囑並懸於祠堂[2]:15。周茂欽認為這顯示吳夲擁有一定的書法造詣,且在地方上有相當聲望,才會被當地大族延請[2]:16。
宋仁宗景祐三年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吳夲為了幫急症病患採藥,前往青礁的大雁東山,卻失足墮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歲[2]:20。當地居民得知後,為追悼吳夲,紛紛塑像祭拜並私謚「醫靈真人」[2]:20。
傳說吳夲著有《吳氏本草》與《靈寶經》兩本醫學著作,他在泉州花橋亭行醫時曾用《靈寶經》傳授草藥知識[2]:68。而北宋大觀年間編纂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中的「霍香正氣散」、「加減平胃散」、「逍遙散」據說即來自《靈寶經》[2]:68。
在吳夲逝世後,閩南一帶便有青礁龍湫庵、白礁醫靈神祠、廈門吳西宮等三處供奉吳夲的廟宇。
廈門「吳西宮」根據孫瑀〈西宮檀越記〉(1087年),是作者祖父孫天錫在吳夲去世後所建[2]:20。最初孫天錫指是在自家西邊建小祠並塑像奉祀,算是孫家的家神[2]:20。但是由於靈驗,所以附近居民也成為信徒[2]:15。為了容納更多的信徒,孫天錫便捐四畝田,在田中間蓋了廟宇,由廟祝耕田以作為廟宇香火之資[2]:15。這座廟宇即為廈門島上最初的保生大帝廟,吳西宮[註 6][2]:15。
青礁龍湫庵據宋朝楊志〈慈濟宮碑〉記載,其逝世後鄉人私謚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龍湫庵」塑像祭拜[註 7][註 8]。另據〈慈濟宮碑〉記載,當初要塑像時,因不知道吳夲的相貌而無法製作,後來是吳夲託夢指示他長得像東村的王汝華,但額頭較寬,才得以塑像[2]:21。後來宋紹興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書顏師魯奏准朝廷於青礁建廟,原本計畫建在雲嶠院旁,但神示在龍湫庵南邊建廟,即為後來的青礁慈濟宮[2]:21、22。而根據楊志〈慈濟宮碑〉的敘述,南宋時吳真人已經由醫神提昇成地方守護神,水災旱災、盜賊入侵、行船遇險等事都可向其祈求平安[2]:22。
白礁醫靈神祠的記載可見於孫瑀〈西宮檀越記〉(1087年)與《宋會要輯稿》,該祠在吳夲逝世之後便興建,為當時的祖宮[2]:34。紹興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書顏師魯奏請為吳夲立廟時,乃改為「醫靈神廟」,即後來的白礁慈濟宮[2]:34、39。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梁鄭公(梁克家)以吳夲之神蹟奏請賜廟額,而敕封「慈濟」[2]:24,青礁龍湫廟與白礁醫靈神廟因此均改稱為「慈濟廟」[2]:35、41。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詔改廟為宮,兩間廟因而改稱「慈濟宮」[2]:35、41。
因神蹟傳說流布,及歷代朝廷追封,遂成為閩南地區重要民間信仰。而隨同安移民遷徙,也成為台灣、東南亞同安籍人士信奉的鄉土保護神。
保生大帝在臺灣早期是同安人移民信仰中心,隨同安縣移民遷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為重要的台灣民間信仰之一。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廟宇以臺南市學甲慈濟宮、臺南市祀典興濟宮、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新北市樹林濟安宮、臺中市賴厝廍元保宮、高雄苓雅區五塊厝慈聖宮等最為著名。
據文獻載,臺灣最早出現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是在鄭成功入臺之前,亦即荷治時期。《臺灣縣志》載:「寺廟……在廣儲東里,大道公廟,紅毛時建……」,為臺灣最早建立的保生大帝廟,原稱「大道公廟」,俗稱「開臺大道公廟」,又稱「廣儲東里大道公廟」,即現在的新化保生大帝廟。
學甲慈濟宮所奉祀開基主神稱為「開基二大帝」,相傳保生大帝於北宋景佑年間仙逝後,鄉人於白礁立廟祭祀時,雕刻有「大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二大帝於明鄭時期由同安縣百姓李勝迎祀隨鄭成功軍隊前來臺灣,原由台南學甲下社角李姓後代私人奉祀,後成為學甲地區信仰核心。
祀典興濟宮建於明鄭永曆三十三年(1679年),來自同安縣的軍民在臺灣府城尖山南坡的「觀音宮」旁建今興濟宮奉祀保生大帝(大道公),當時稱為「大道公廟」,後為與北線尾良皇宮分別,習稱「頂大道廟」,良皇宮則稱「下大道廟」[4]。兩者均為明鄭時期規模最大的觀音亭與大道公廟[5]。而在施琅克臺之後,由於總鎮衙署與所轄三營分別建在尖山北坡與覆鼎金(今衛福部臺南醫院)之間,都在兩廟附近,所以有不少官兵前來祈求平安[5]。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後,因所謂的開山撫番導致官兵多染上瘴癘,所以兩廟的香火日益興盛,成為府城裡同類廟宇中香火最鼎盛的廟[5]。這些參與的官兵因曾向興濟宮大道公祈求保佑,後來果然靈驗,因而上報朝廷,乃下令將興濟宮列入祀典,成為臺灣唯一有列入官方祀典春秋二祭的保生大帝廟[6]:118。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肇源於清領時期乾隆初年,同安籍移民入墾台北大龍峒地區,由於水土不適,瘴癘四起,所以返回故里白礁慈濟宮分靈保生大帝神像來臺灣,1755年(乾隆二十年)建廟,1805年(嘉慶十年)遷於現址重建,清代台北地區艋舺頂下郊拚、漳泉械鬥時,保安宮為同安縣籍移民避難之所及據點。於1995年至2002年自費重修,獲得行政院文建會文馨獎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總部「二00三年亞太文化資產獎」,為全臺廟貌規模最大之保生大帝廟宇。
新北市樹林濟安宮樹林濟安宮全名財團法人新北市樹林濟安宮,建立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於樹林潭底地區山麓,奉祀保生大帝,名曰濟安宮,俗稱大道公廟或稱潭底廟。樹林的經濟發展與地方政治、文化勢力皆與此座地方大廟密不可分,凡樹林有重大建設或區域性的小型祭典,民眾皆會奉請濟安宮保生大帝的神尊前往作客,其地位由清代追溯至現今,毋庸置疑是主宰樹林地區的民間信仰中心。廟內有道長駐點提供解籤、收驚、補運、補財庫、祭改、淨車等宗教服務,信眾可求平安符、文創周邊,並全年度受理光明燈/文昌燈/安太歲,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日,有誦經團以經文加持點燈及安太歲的信眾,且不定時舉辦捐血、低收入戶救助、弱勢團體及公務機關捐助、獎助學金、社區關懷等公益活動,及各種藝文教學活動。
高雄苓雅區五塊厝慈聖宮源自約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當時初建草寮奉祀,因低厝仔(kē-tshù-á 閩南語)(俗稱乞丐寮)鄰進打狗港(高雄港)及硫磺水(打狗川愛河)貿易往來頻繁,外來人口眾多,進而吸引許多百姓求職,拜貿易興隆及位處良地之賜,居住在低厝仔的百姓,人人皆有工作,且樂善好施,些許尋常人家更是好心收留,然而一體兩面的是,也造就許多羅漢腳及遊民聚集,當時唐榮磚窯場(中都唐榮磚窯廠)附近,常傳出有冤魂危害地方生靈,居民迎請保生大帝前往處理,並順利化解,且其預言都靈驗,因此聲名大噪、信眾亦多,尊稱「乞丐寮大道公」!因此居民感念在心,並在各方仕紳奔及信眾奔走下,籌建小廟,百般披荊斬棘,揮汗築成「乞丐寮慈福宮」!得名其俗諺:「儉腸捏肚 嘛噯儉過三月十五」此句最為當地百姓津津樂道! 乞丐寮慈福宮後期因馬關條約日軍犯臺,嚴禁臺灣百姓結黨集社,並視其全臺宗教場所為抗日據點,採取強烈手段,焚毀廟宇(乞丐寮慈福宮),導致全廟付之一炬;因其神威遠播,當時信眾竟不約而同進廟搶救神明,神尊及信眾絲毫無傷,職此之故,數尊保生大帝及眾神開枝散葉,除開基保生大帝、天虎(虎爺)及令旗續奉於今慈聖宮內,迄今,多數開基神尊仍不知去向。 大正9年間(1920年),進行市區改正計畫,低厝仔部分居民遷移至五塊厝,並迎請保生大帝令旗輪流供奉,後由謝氏家族奉祀至今;大正12年(1923年)成立五塊厝慈聖宮,信徒至祖廟臺南學甲慈濟宮迎請保生二大帝前來安座奉祀;昭和12年(1937年)起至昭和20年(1945年)止日本在臺推行皇民化政策,在這期間全臺不得祭拜神明,甚致毀廟!然而慈聖宮於大正12年(1923年)初期時搭建草寮奉祀,中期更造日式平房,後期因平房倒塌,隔壁虔誠林姓人家鑿壁通道,提供自家小洞出入讓信眾克難參拜,神奇的是,慈聖宮在此期間竟安然無恙,更為嘖嘖稱奇、不可思議!也因皇民化運動及欣逢臺灣光復,導致整整五十七年內,歷史眾說紛紜,確切史蹟不可考。 民國69年(1980年)地方仕紳籌措及信眾集資重建整修(建廟),於今日容貌,民國70年(1981年)慶成入火安座大典。
1987年11月6日,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等人前往白礁慈濟宮謁祖[2]:45。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各廟宇於1989年組成「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由時任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出任首任會長。
一般保生大帝廟都會配祀江仙官(江縣令)、張聖者(張主簿,即飛天大聖,不是法主真君)、黃醫官、程真人、鄞仙姑等,還有保生大帝的腳力,黃虎將軍。
有些地方有「保生三真人」的說法,其中保生大帝神像有紅面、金面與黑面之分,其中紅面者為吳夲,金面者為唐代名醫孫思邈(他廟稱天醫真人),黑面者為魏晉時人許遜(他廟稱旌陽真君或感天大帝),三位神明乃在天庭結義的兄弟,其排行依序為孫、吳、許[2]:55。因此據說金面的保生大帝神像到青、白礁慈濟宮刈香,因為是大哥,所以可以免插爐(不用捐資添油),黑面神像因為是弟輩所以要捐資添油[2]:55。此外像是廈門鼓浪嶼龍頭興賢宮的保生大帝遶境只能在龍頭一帶,不能去內厝沃,因為內厝沃種德宮的保生大帝是金面,而興賢宮是紅面;相對地,內厝沃種德宮的保生大帝便可到龍頭地區遶境[2]:55。
然而在臺灣,保生三真人的排行次序則略有不同,因地而異,也不一定與面色有所對應[2]:63。其範例如下:
在吳夲仙逝後,民間私謚為「醫靈真人」[2]:20。至南宋時成為官方承認之信仰後,開始有皇帝給予封號。
朝代 | 年代 | 稱號 | 備註 |
---|---|---|---|
宋朝 | 宋孝宗 乾道七年(1171年) |
大道真人 | 民間因此又稱「大道公」[2]:20。 |
宋孝宗 乾道十五年(1179年) |
顯佑真人 | 見《漳州府志》[2]:25。 | |
宋孝宗 乾道年間 |
慈濟真人 | 見《漳州府志》[2]:25。 | |
宋寧宗 慶元二年(1195年) |
忠顯侯 | 見《泉州府志》、莊夏〈慈濟宮碑〉。又楊志〈慈濟宮碑〉記載在乾道二年(1166年)已有此封號[2]:25。 | |
宋寧宗 嘉定元年(1208年) |
英惠侯 | 見楊志〈慈濟宮碑〉。又《福建通志》記載在開禧三年(1207年)已有此封號,莊夏〈慈濟宮碑〉說明因解漳泉大旱而得之[2]:25。此外《海澄縣志》提到嘉定年間封「英惠侯、增封康佑侯」[2]:25。 | |
宋理宗 端平二年(1235年) |
靈護侯 | 見《海澄縣志》[2]:25。 | |
宋理宗 嘉熙三年(1239年) |
正祐公 | 見《海澄縣志》[2]:25。 | |
宋理宗 嘉熙四年(1240年) |
沖應真人 | 見《海澄縣志》[2]:25。 | |
宋理宗 淳祐元年(1241年) |
妙道真君 | 見《譜系紀略》[2]:25。 | |
宋理宗 寶祐五年(1257年) |
守道真人加封「廣惠真人」 | 見《漳州府志》[2]:25。 | |
宋理宗 景定五年(1264年) |
福善真人 | 見《漳州府志》[2]:25。 | |
宋度宗 咸淳二年(1266年) |
孚惠真人 | 見《漳州府志》[2]:25。 | |
宋恭帝 德祐元年(1275年) |
普佑真君 | 見《福建通志》、《漳州府志》[2]:25。 | |
明朝 | 明太祖 洪武五年(1372年) |
昊天御史醫靈真君 | 見顏蘭〈吳真君記〉[2]:25。 |
明成祖 永樂七年(1409年) |
萬壽無極大帝 | 見《漳州府志》[2]:25。 | |
明成祖 永樂十七年(1419年) |
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 見《泉州府志》[2]:25。 | |
明成祖 永樂廿二年(1424年) |
保生大帝,再封「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 | 見《漳州府志》[2]:25。 | |
明仁宗 洪熙元年(1425年) |
恩主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沖應護國 孚惠普佑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
見《譜系紀略》,據說是醫治明成祖文皇后乳疾而封[2]:25。 | |
清朝 | 清宣宗 道光年間 |
慈濟靈官 | 見《譜系紀略》[2]:25。 |
在古代,病患及其家屬常會到保生大帝廟去求藥方[2]:66。取得的方法一是透過降乩扶輦,另一種便是抽藥籤[2]:66。藥籤乃是廟方透過中醫師收集驗方,在神前透過擲筊方式確認後才編為藥籤[2]:66。泉州花橋慈濟宮流傳下來的藥籤約有157首,林永東認為其中有一部分的確是吳夲所遺留的藥方,其他則是後世醫家研究出的驗方精華[2]:68。此外學者范正義主張,目前中國大陸與臺灣流傳的保生大帝內科120籤,是根據廣東黎家坪村廣福宮[註 9]的「保生大帝神效良方」120首略微變化而成[2]:69。
吉元昭治認為藥籤的產生與道教符籙派有關,而學者林國平主張目前所知最早的藥籤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中國傳到日本的「呂洞賓真人神方占」,而中國在此之前已有藥籤存在[2]:68。至於中國大陸所發現最早的大道公藥籤文物,是福建龍海市組山紅滾廟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藥籤木刻筒[註 10],有藥方184首(內科120、外科36、兒科28)[2]:70。
而在臺灣,學甲慈濟宮的藥籤相當靈驗,1920年《學甲庄鄉土志》記載,當時很多人去求藥籤然後再到漢藥店配藥,因康復者眾多,因而使學甲慈濟宮香火鼎盛[2]:73。另據說學甲慈濟宮藥籤在咸豐十年(1860年)流傳到福建晉江深滬鎮的寳泉庵[註 11][2]:73。
保生大帝藥籤的藥方組成簡單,劑量較輕,每味藥的劑量通常在兩錢以下[2]:96。而且藥材多為價格低廉之物,不會難以取得[2]:98。另外從藥方的內容來看,相當重視脾胃的調理[註 12][2]:100,而且重視藥膳食療[2]:105。
保生大帝在閩臺民間流傳不少傳說,散見於宋朝的楊志〈慈濟宮碑》、莊夏〈慈濟宮碑〉,明朝的《閩書》、《吳真人世修道果實錄》清朝的《同安縣志》、《白礁吳氏族譜》〈保生大帝實錄〉、〈白礁志略〉等書[2]:26:
南马
中马
北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