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港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综合性码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综合性码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大理港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港口,以旅游客运为主,兼备城乡物资交流和运输的综合性码头。因洱海旅游的发展,大理港成为云南省客运吞吐量最高的港口。
大理港 | |
---|---|
位置 | |
国家或地区 | 中国 |
位置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坐标 | 25°36′16″N 100°14′02″E |
细节 | |
擁有者 |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類型 | 内河港 |
统计 | |
年貨物噸位 | 22.96万吨 |
客運 | 410.16万人 |
洱海的航运历史悠久,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将军李宓在洱海东岸今挖色一带造船计划渡海征南诏。民国6年(1917年)至民国18年(1929年),洱海船舶编入“船代表”管理共80余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组建运输队、航运公司、渔业队,新建了下关、挖色、塔村、罗久邑、上关等避风港和码头[1]:255。由于早期公路运输不发达,运往邓川、洱源、鹤庆、剑川、丽江、大理、下关等地的粮食、煤炭、红糖等物资均在下关或上关由木船装运,因此水上运输较为繁忙[2]:339。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洱海内开始国营旅客、货物运输业务,大理州航运公司的木质“1号客货轮”于1978年9月18日开始营业,经营“下关——罗久邑——南生久——挖色”的客货运业务[1]:256。1980年,洱海上共有7艘钢制机动客货轮、4艘游览艇、10余艘机动工作船、500余艘小机挂桨木帆船[1]:255,到1988年,洱海内的各式船舶数量达到3,876艘[1]:256。1995年4月26日,大理港下关码头改扩建破土动工,设计客运量近期102万人次、中期187万人次,货运量近期1.85万吨、中期3.56万吨,建设200吨级客货泊位10个,并疏挖西洱河6.827公里,总投资概算为1.993万元,工程于99昆明世园会前夕完工[3]。截止2013年,大理州全州累计通航里程1,233.5公里,拥有持证船员432人、各类船舶3,860艘,交通运输船舶有262艘,其中客运船舶有239艘,核定载客7324个客位[4]。
同治十一年(1872年),洱海内设立了“船官”管理船舶运输[2]:423。1917年至1928年,洱海航运由军方管理,设有船舶管理所和督查[1]:263。1939年改置楚大师管区,由下关特务连管理洱海水上运输工作,成立了大理、邓川、宾川、凤仪四个县民船管理所[2]:423。1942年改置腾大师管区后,将船舶划分为九段管理,各段设“船代表”一人,属地方武装军事管制[1]:263。1948年组建“船舶理事会”,次年改为“船舶工会”,1950年改称“船舶业同业公会”,1952年改称“下关市船舶业同业公会”[2]:424。1952年成立下关市“车船运输业同业工会”,受下关工商联合社领导,1956年正式成立“大理洱海航运管理站”,1963年管理站从公司中拆分出,成为专门管理洱海船舶的机构[1]:264。后更名为“大理白族自治州航务管理处”。
1958年8月1日,以原航运管理站为基础,合并下关“飞轮”、双廊“新化”、挖色“前进”、海岛“金星”四个木船运输合作社,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航运公司”,隶属大理州交通局,后更名“大理市航运公司”[2]:339。
大理港下辖三个港区:洱海港区、漫湾港区、茈碧湖港区,以洱海港区为主[5]:267。
洱海港区主要包括下关码头、桃园码头、才村码头、龙龛码头以及龙龛、磻溪、向阳溪、金圭寺、康海、南诏风情岛、海印、挖色、文笔、向阳、塔村、金梭岛12个景区停靠点[5]:267。
2017年,大理港完成旅客吞吐量410.16万人次(同期云南全省水运旅客量仅1378.38万人次[6]:287),同比下降6.43%;货物吞吐22.96万吨,同比增长53.47%[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