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埃蘭(英語:Elam; 埃蘭語:𒁹𒄬𒆷𒁶𒋾、 haltamti ;蘇美語:𒉏𒈠𒆠;古波斯語:𐎢𐎺𐎩 Ūvja),又譯伊蘭[1]、以攔、厄藍或伊勒姆,是亞洲西南部的古老君主制城邦國家,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波斯灣北部,底格里斯河東部,現為伊朗的胡齊斯坦及伊拉姆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12月8日) |
埃蘭是伊朗的最早文明,起源於伊朗高原以外的埃蘭地區。一般認為埃蘭國名出自境內哈爾答第城邦(意謂“神的國家”)。此名在《聖經》廣為流傳,故沿用至今。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以善戰的人民著稱,聖經記載是諾亞兒子閃姆的兒孫及其後裔。埃蘭地區曾有許多君主制城邦国,其中最重要的有阿萬(Awan)、蘇薩、西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他們在埃兰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中埃兰时期与新埃兰时期。
有些语言学家认为埃蘭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
埃蘭人稱自己的國家叫Haltamti,[2]蘇美爾語中稱為ELAM,阿卡德語中稱為Elamû,陰性形式Elamītu“Susiana的居民,埃蘭人”。[3]
另外,它在希伯來聖經中被稱為Elam,指以攔(Elam)的後代,而以攔則是閃姆的長子(參見創10:22,拉4:9),然而今日埃蘭的當地語言卻是一種獨立的語言而非閃語。
埃蘭山區的名字來自于其在低地的首府蘇薩,托勒密之後的地理學家稱其為Susiana。
埃蘭文明主要的中心為今日的胡齊斯坦及伊拉姆兩省;現在的胡齊斯坦的名字是由蘇薩的名字派生而來:古波斯語Hūjiya(𐎢𐎺𐎩)“埃蘭”,[2] 中古波斯語Huź“Susiana”,現代波斯語中變成了Xuz(胡齊),再加上後綴 -stån(斯坦)“土地、地方”(比較Sistan(錫斯坦)“薩迦人的土地”)。
埃蘭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古埃蘭時期(約前2700-1600年)、中埃蘭時期(約前1400-1100年)、新埃蘭時期(約前800-600年)。埃蘭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礦藏,是兩河流域各邦掠奪的對象。富饒的兩河流域平原,也是埃蘭各邦掠奪的對象。因此,埃蘭在歷史上很早就受到兩河流域國家的侵略和征服,但也多次侵略和征服過這些國家。
埃蘭文字受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影響較大。其文字最早為象形文字的原始埃蘭文字。前30世紀出現綫形文字。前30世紀末開始使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楔形文字。這是由埃蘭地區的阿卡德傳入的。平原地區的埃蘭人,大概都會使用埃蘭語和阿卡德語兩種語言,這是楔形文字在埃蘭能順利傳播的原因之一。可惜的是,現時這兩種文字皆未能解讀。
大約從前2900年開始,原始埃蘭文字開始簡化,最後演變為音節的綫形文字。考古學家從石雕、陶片及銀瓶上得知綫形文字符號約80多個,一般是從左而右、從上而下書寫。1961年,德国波斯语和埃蘭语专家瓦尔特·欣茨(Walther Hinz)解開了綫形文字之謎。他從收藏於羅浮宮博物館的一塊埃蘭王銘文石刻著手。該銘文上刻有兩種內容相同的文字-即埃蘭綫形文字及巴比倫楔型文字譯本,而巴比倫楔型文字早已被成功解讀,辛茲就是對照著巴比倫楔型文字,而對解讀埃蘭綫形文字取得重大突破。
古代埃蘭居民稱為埃蘭人,語言稱為埃蘭語。大多数语言学家都将埃兰语视为孤立语言,与附近一样使用楔形文字的印欧语、闪米特语、苏美尔语(也是孤立语)没有密切的关系。美国达罗毗荼语和埃蘭语专家大卫·韦恩·麦卡尔平(David Wayne McAlpin)提出埃蘭語和古達羅毗荼語是親屬語言,進而可以想象古代埃蘭人和達羅毗荼人關係十分密切。[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