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后堂 (罗马庞特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和平之后堂(義大利語: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Pace)是一个罗马天主教领衔堂区,位于意大利罗马庞特区,距离纳沃纳广场不远。
目前的建筑于1482年建在原有的水渠圣安德肋堂(Sant'Andrea de Aquarizariis)的基础上,由教宗西斯篤四世下令建造。教堂被重新献给圣母玛利亚,以纪念这里一幅1480年的奇迹般流血的圣母像。原始设计的作者不详,但有人认为是巴乔·蓬泰利(Baccio Pontelli)。
1656年至1667年期間,教宗亚历山大七世聘请皮埃特罗·达·科尔托纳修复教堂,增加了著名的巴洛克立面,拥有凹进的两翼:这个设计模拟了舞台设计,并通过拥有成对托斯卡纳柱的半圆形门廊进入。由于该堂向前推进,几乎占满了前面的小广场;然后皮埃特罗·达·科尔托纳又拆除了好几栋房子,以开辟出一个微型的梯形空间。这个新形成的小广场,突出教堂的立面,甚至其建筑细节,使该堂与其城市环境形成一个巧妙的统一整体[2]。主要立面及周围各种不同尺度的凹面和凸面,从邻近的建筑物中脱颖而出,显著扩大了立面的宽度,从而对于被梯形小广场所限制的观众,增加了视觉的冲击。形式可塑性、空间分层和照明效果的巨大影响,掩盖了这一城市干预的实际规模。
门廊拱门周围的铭文取自诗篇72篇:「SUSCIPIANT MONTES PACEM POPULO ET COLLES IUSTITIAM」(大山小山都要因公义使民得享平安)。这里的“山”是指亚历山大七世所属的基吉家族的纹章,象征这位教宗的统治。橡树叶图案是基吉家族的另一个标志,也可以在立面发现。在立面上部,科尔托纳别出心裁,切割出弯曲的石灰石板,以制作出匹配的图案。透过高大的中央圆形窗户,可以看到15世纪教堂的立面。
该堂历任領銜司鐸如下[3]:
穿过15世纪的大门,进入教堂内部,是一个短的通廊,十字架拱顶,和一个在圆顶下方的讲坛。科尔托纳用八角形的格子藻井和一系列辐射状的肋拱,来铰接穹顶的内部。这是将这两种形式的圆顶装饰相结合的早期例子,后来吉安·洛伦佐·贝尼尼也在阿里恰和甘多尔福堡的教堂使用[4]。
卡洛·马代尔诺设计了正祭台(1614年),以镶住圣母子像。
1514年,拉斐尔受教宗银行家阿戈斯蒂诺·基吉的委托,开始在基吉小堂的拱门上创作壁画《西比拉接受天使指示》。[5]
祭台上的“天使支持的基督”青铜和一侧的“圣加大肋纳”均由科西莫·范切利(Cosimo Fancelli)创作。另一侧的“圣伯纳定”则出自埃尔科勒·费拉塔(Ercole Ferrata)之手。
右边的第二个小堂,切西小堂(Cesi Chapel)由小安东尼奥·达·桑加罗设计,在外侧拱门上有西蒙·莫斯卡(Simone Mosca)的非常精美的文艺复兴装饰,以及罗索·菲奥伦蒂诺(Rosso Fiorentino)的两幅小壁画,“创造夏娃”和“原罪”。
左边的第一个小堂是庞泽蒂小堂(Ponzetti Chapel),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师和画家巴尔达萨雷·佩鲁齐的文艺复兴壁画。第二座小堂的大理石取自卡比托利欧山朱庇特神庙的废墟。
讲道坛绘有卡洛·马拉塔(Carlo Maratta)、佩鲁齐、奥拉齐奥·真蒂莱斯基、弗朗切斯科·阿尔巴尼等人的画作。
该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的一个主要特色是“伯拉孟特回廊”,这是多纳托·伯拉孟特在罗马的第一件作品,受奥利维耶罗·卡拉法(Oliviero Carafa)枢机委托,而于1500年至1504年期間興建。它有两层:第一层由浅壁柱与拱廊连接;第二层也有壁柱支撑与下层垂直连续的拱廊,但每个拱跨之间增加了一根柱子。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