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由技术变革引发的失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技術性失業(英語: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指因技術進步,達成相同產能的勞動力需求減少,所引發的失業現象,例如在耕作農業機械發明並採用後,生產相同數量的農作物,所需的農民人數減少,而減少的農民能找到其他的工作前, 這些農民就會因為農業技術的進步而失業。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9年2月28日)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9年2月28日) |
最早因為技術性失業和所引發的社會運動,是英國的盧德運動。
科技進步,大量與快速地使用機器和人工智慧取代多餘的人力[1],雖然新科技確實也能創造新工作,像過去農業、工業自動化後,釋出的人力可以從事當時新創的服務業工作[2],但隨著機器人深度學習技術的問世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全面性地影響所有產業,包括服務業、製造業、金融業、農業、礦業以及其他產業等,而現在創造新工作的速度已不足以彌補原有勞動力被取代的速度,也就是說,每創造出1份新工作時,會有2份甚至更多的就業崗位消失,例如,影視服務的百視達在2004年時聘有8萬4千名員工,當年營收60億美元,但到了2017年,影音串流平台網飛卻只在聘用4千5百名員工的情況下,營收卻達116.9億美元。[3]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在2013年,對於美國702種主流工作電腦化影響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0~20年之間,47%的工作有被取代的風險[4];已開發國家於1980年代電腦化技術增加了8%的就業機會;但到了1990年代只增加4.4%;至於2000年以後,新職務僅增加了0.5%[5],服務業的工作崗位也正快速的被機器取代,包括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取代傳統相機、底片、照相館、相片沖印[6],以及2014年初上路的台灣高速公路etag電子收費系統,取代人工收費員。製造業部分,也正在逐步以智慧化、自動化等科技來取代工人,甚至進一步出現完全無工人的關燈工廠,商業上,網購搭配無人車及無人機配送、加上自助取貨、自動販賣機無人商店等趨勢[7][8],無論是原來100個工人減到90人、80人、50人,乃至於20人或全部被取代,都造成人力暫時性或永久的失業狀態,即使有新工作,但所需的技能與條件未必符合被取代的工人。
在現行經濟體制下,失業者將失去參與經濟分配的權利,且要找到新工作越來越困難,但工廠仍能藉著機器人、自動化、互聯網、人工智慧等科技,生產出足夠甚至更多的產品來賺取營收,造成貧富差距加大。[9][10]
技術性失業會使得人民消費力下降,讓企業無法取得足夠營收,被迫裁員減薪倒閉,進一步降低消費力,形成惡性循環,經濟循環就會結束。[11]
然而,企業會花錢雇用員工,是為了要購買員工的勞力,員工有錢消費只是附帶效果,當未來由AI或機器人取代時,企業不必再花人事費(包括薪資、社會保險、退休金提撥、培訓費用等)雇用員工,而照樣能製造生產或提供服務,原本用於支付人事費的支出變成利潤或支付購買或租用自動化或AI科技的費用,以及能源費、原物料等成本,市場就會變成企業主+股東+能源商+機器人廠商之間等經濟循環,勞工階級就會一無所有,失去價值,被市場經濟驅逐掉。
另外,如極端狀況而言,市場上存在製造AI機器人的廠商A,以及利用AI機器人開發原物料的廠商B,只要廠商A生產機器人提供給廠商B,廠商B將開發出來的原物料當作價金交付廠商A,如此便能形成一經濟循環,在這個循環中,並不需要勞工階級的人類來當作消費者。
而最近數十年的科技發展,加大了貧富差距,也造成年輕世代的低薪現象,終身僱傭制解體,而看似彈性但無法保障生計的不穩定工作正快速增加,包括零工經濟、時薪勞工,英國更出現零工時契約之就業制度
基於以下理由,當科技進步,也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減緩或抵銷技術性失業的發生:
例如,當自動提款機採用之後,銀行能以更低的成本開設更多的分行,或是發展更複雜的金融服務,反而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