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撞击坑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亞洲撞擊坑列表列出所有在亞洲的撞擊坑,這些撞擊坑形成原因為大型隕石與彗星自宇宙墜落在地球撞擊造成的。在經過侵蝕與深埋等作用,這些撞擊坑直徑只能從撞擊坑的輪緣的中心來推估,因而與實際值有所誤差。
已確認的撞擊坑
名稱 | 位置 | 直徑(公里) | 年代(百萬年) | 座標 | 注解 |
---|---|---|---|---|---|
別延奇梅-薩拉丁 | ![]() |
8 | 40 ± 20 | 71°0′N 121°40′E | [1] |
畢加曲 | ![]() |
8 | 5 ± 3 | 48°34′N 82°1′E | [2] |
切利 | ![]() |
5.5 | 46 ± 7 | 49°10′N 57°51′E | [3] |
楚克恰 | ![]() |
6 | < 70 | 75°42′N 97°48′E | [4] |
埃利格格特根 | ![]() |
18 | 3.5 ± 0.5 | 67°30′N 172°5′E | [5] |
喀拉 | ![]() |
65 | 70.3 ± 2.2 | 69°6′N 64°9′E | [6] |
卡拉庫爾 | ![]() |
52 | < 5 | 39°1′N 73°27′E | [7] |
隆干查 | ![]() |
20 | 40 ± 20 | 65°31′N 95°56′E | [8] |
洛納爾 | ![]() |
1.83 | 0.052 ± 0.006 | 19°58′N 76°31′E | [9] |
馬查 | ![]() |
0.3 | < 0.007 | 60°6′N 117°35′E | [10] |
帕多瑪斯齊 | ![]() |
0.16 | 0.0003 | 59°17′4″N 116°35′22″E | [11] |
波皮蓋 | ![]() |
100 | 35.7 ± 0.2 | 71°39′N 111°11′E | [12] |
拉戈津卡 | ![]() |
9 | 46 ± 3 | 58°44′N 61°48′E | [13] |
舒納克 | ![]() |
2.8 | 45 ± 10 | 47°13′N 72°46′E | [14] |
老爺嶺 | ![]() |
0.02 | 0.000078 | 46°7′N 134°40′E | [15] |
索波列夫 | ![]() |
0.053 | < 0.001 | 46°18′N 137°52′E | [16] |
塔布-哈喇-敖包 | ![]() |
1.3 | 150 ± 20 | 44°8′N 109°39′E | [17] |
瓦巴爾 | ![]() |
0.116 | 0.000152 | 21°30′N 50°28′E | [18] |
札馬辛 | ![]() |
14 | 0.9 ± 0.1 | 48°24′N 60°58′E | [19] |
未確認的撞擊坑
以下列表列出所有未確認並在亞洲的撞擊坑,這些撞擊坑並未列在地球撞擊資料庫內。由於對撞擊坑的審查與相關證據驗證標準提升,這些新發現的撞擊坑因證據不足而無法證明其為隕石與彗星撞擊地球而造成的,但這些撞擊坑在未來也有可能被證實為隕石與彗星撞擊地球造成的撞擊坑。
名稱 | 位置 | 直徑(公里) | 年代(百萬年) | 座標 | 注解 |
---|---|---|---|---|---|
濕婆 | 印度洋(![]() |
600 x 400 | 65 | 18°40′N 70°14′E | [20][21] |
賈巴爾·瓦克夫·斯旺 | ![]() |
5.5 | 推測為新生代 | 31°3′N 36°48′E | [22] |
拉姆格爾 | ![]() |
3 | 未知 | 25°20′56″N 76°37′29″E | [23] |
切科 | ![]() |
~0.5 | 推測約100年前 | 60.964°N 101.86°E | [24] |
亞那 | ![]() |
~0.5 | 未知 | 14.5897°N 74.56255°E | [25] |
昌多拉 | ![]() |
~0.95 | 未知 | 22.9880819°N 72.5849064°E | [25] |
參考來源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