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梵語:panca-dhatavah;英語:five elements;日语:五大,羅馬化:godai),也叫五輪、五界,佛教術語,是在四大之外又加上“空”,也稱五大元素,但不能稱爲“五大種”。印度教和沙門外道也有五大元素的概念,但稱爲“五大種”,認為空是大種,佛教則反對此看法。
概述
佛教認為世界一切事物等物質的色法,包含山川大地等的器世間以及生命有情的身體,皆為地、水、火、風所構成,稱爲四大、四大種、四大元素或四界,每種元素有自己的體性。人死後四大種和合之身分離,四大種各歸其界,這是沙門教派的共同觀念之一。
大種學說可導致斷見和常見二類邊執見。如順世論是典型的斷滅見[1],其核心教義是:四大種外無別有物。具如《大乘廣百論釋論》記載:
“ | 順世外道作如是言:諸法及我,大種為性,四大種外,無別有物,即四大種和合為我,及身心等,內外諸法。現世是有,前後世無,有情數法,如浮泡等,皆從現在眾緣而生,非前世來,不往後世。身根和合,安立差別為緣,發起男女等心,受用所依與我和合,令我體有男等相現,緣此我境,復起我見,謂:我是男、女及非二。 | ” |
與其相對的是五大學說,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記載的無作論觀點:
“ | 無施,無受,亦無祠祀。……於此有命,名之為生,此身謝已,五大[2]分離,更無生理,名之為死。地歸於地,水歸於水,火歸於火,風歸於風,諸根歸空[3]。四人輿至焚燒之處,以火燒訖,但有殘骨,更無所知,愚、智同此。與者名施,取者名受,諸說有者,皆是虛妄。 | ” |
在地、水、火、風外,再加空大即空,人死後諸根歸空:根無大種為所依故,便隨空轉[3],在古印度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其含義被喻為:所依樹倒,鳥歸空[4],此說不是死後諸根滅無的斷滅見,而是諸根特別是命根或意根常存之常見。五大學說中,此空非色法,不是六界聚之界[5],與四大種不同之處在於沒有“種”的含義:無增無減、無損無益、無興無衰,非先業異熟而生[2]。
分類
- 地
自相是堅,作用是持,代表大地、土地、固體、相對不變動者
- 水
自相是濕,作用是攝,代表水、流體、液體、不定形者、流動者
- 火
自相是煖(暖),作用是熟,代表強、熱、慾望等
- 風
自相是動,作用是
- 空
五輪塔
五行
五大和中國的五行學說不相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相關概念
參見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