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对虾科滨对虾属节肢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南美白對蝦[2](學名:Litopenaeus vannamei),也叫凡纳滨对虾[3]、白蝦、白對蝦、白腳蝦或太平洋白蝦,是一種生活於太平洋東岸的對蝦科濱對蝦屬物種。1980年代初期,農業委員會漁業處將此物種引進台灣,因1988年遭受草蝦病毒及1992年白點病毒影響相對當時主要水產草蝦,並無相當成效,1994年起由民間自夏威夷引進無病原對蝦量產技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始成為台灣蝦類養殖的四大品種之一。
中南美白對蝦最長可以生長至23厘米(9.1英寸),當中頭胸甲佔了9 cm(3.5英寸).[4]。成長的蝦生活於海洋,水深不超過72米(236英尺);而成長中的蝦則生活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4]。頭胸甲背面的吻突[5]略長,背部有7-10顆齒,正面有2-4顆齒[4]。
白蝦原產地在太平洋東岸的中南美洲地域,從墨西哥北部索諾拉州到秘魯北部[2][4]。
屬於廣鹽性熱帶蝦類,能在0-35‰鹽度中生長。
南美白對蝦在水溫15-38℃均能生長,最適生長溫度22~35℃,生長環境只限於水溫全年維持20 °C(68 °F)以上的地區[6]。
在20世紀時,中南美白對蝦是墨西哥近岸漁民及拖網漁船的重要漁獲[4]。但到了20世紀後期,捕漁業已為水產養殖所取代:1973年,漁民從巴拿馬引入蝦苗[6]。電影《阿甘正傳》也提及過主角接手了越戰戰友在佛羅里達州經營的養蝦場,由此可知這項活動在當年對經濟的重要性。在拉丁美洲,每逢溫暖的聖嬰現象時的白對蝦產量都會達至峰值;但到了較涼快的反聖嬰現象時就會回落,因為受到疾病的影響[6]。白對蝦的生產受其對各種疾病的易感性的限制,包括:白點症、陶拉綜合症、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桿狀病毒中腸腺壞死和弧菌感染[6]。截至2004年,白對蝦的生產量已達至1,116,000 t,超越了草蝦[6]。
由於白蝦對惡劣環境的適應性高,抗病力佳,再加上肉質甜美[2]、蛋白質比例較高[7],但最主要原因是價格親民,目前已取代口感差不多價格卻貴上一截的「草蝦」,成為台灣[2]的主要放養蝦種。
然而,綠色和平於2010年將白對蝦放進其《绿色和平海鲜红名单》中。根據綠色和平的網站,《绿色和平海鲜红名单》「是一個通常在世界各地的超市銷售的海鮮列表」,而這些海鮮的來源很大可能來源於不可持續的漁業[8]。 綠色和平組織提出的理由是「(白對蝦的捕獲過程會)大面積破壞多個國家的紅樹林,(鼓勵)從野生過度捕撈幼蝦以供應蝦場,(而且過程)嚴重的侵犯人權」[8]。除了白對蝦,綠色和平亦基於相同理由把草蝦放入名單內。
在鹹水的礁石水族館,年輕的白對蝦可以用作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活食,特別是誘使挑食者在新水族箱中開始吃。白對蝦通常被添加到水族箱的棚中,以允許魚友容易地將蝦作為主顯示罐中的食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