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桥又名万岁桥,俗称东门桥,位于中国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仙女湖湖区钤阳湖南部,原分宜县城东门外袁河之上,1958年因兴建江口水库(库区即今仙女湖)与县城一同被淹没,现状仅在库区水位较低时局部露出水面。该桥为新余市现存最长的古桥[1],也是江西省现存最早的联拱石拱桥[2]。
历史
分宜县城始建于北宋,原在钤阳镇秀江(今袁河)北岸,隔江南面钤冈山,秀江在县城上下游分别有昌山峡和钟山峡两处峡谷,受山峡所阻,春夏之间江水容易暴涨。旧在城南设有清源古渡,地方上亦曾架设浮桥,然而每用三四年即坏。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分宜人、权臣严嵩应当地百姓恳请组织兴建石桥。严嵩曾往来苏州,欣赏当地的桥梁样式,遂从苏州聘请工匠和采办石料,大部分石料以大船经长江、鄱阳湖、赣江运至樟树镇(今樟树市),再换小船经秀江至分宜,不足之处则采自当地杨江(今洋江镇)一带。工程起自当年秋,至三十七年(1558)夏竣工,共耗费白银两万余两,严嵩以不忘圣恩、仰祝万寿而取名万年桥,并自为记立碑于桥北(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分宜县万年桥记》,现立于严嵩故里介桥村竹坡公祠(毓庆堂))[3],又在桥南建延福道院,内祀真武大帝以镇桥[4]。桥成后成为分宜县与南方安福县等地往来的交通要道。
清乾隆七年(1742)桥东石栏倾堕,介桥严氏合族修缮[4]。民国十年(1921)分宜县集资重修第三桥拱,三十五年(1946)又由分宜县参议会拨款修缮第四桥墩[1]。至20世纪50年代万年桥仍保存极好,桥面可通行汽车[5]。1958年,为兴建江口水库,分宜县城迁往旧城以北、袁岭北面的谭家边村(今分宜镇),万年桥与旧县城一同被淹没。20世纪70年代因通航需求又炸毁中拱,成为断桥,现已破损严重,仅在每年春夏之交库区为预防汛期开闸放水,或在秋冬枯水季节时露出水面[6]。
除万年桥外,严嵩亦曾捐资重修原袁州府城(今宜春市城区)北门袁山门外的秀江桥(一名广泽桥,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重修),以及府城东的广润桥(上浦、下浦各一),但上述桥梁均早年已圮[7],分宜县境内的种德桥、萧家桥和永济桥亦与严嵩有关[8]。
建筑
按严嵩《分宜县万年桥记》,万年桥为全长一千两百尺(约384米)(1961年调查资料称桥长174米[5],现状两个数据均有资料采用,待相关考古工作明确),宽二十四尺(约7.68米),设十墩十一孔的大型联拱石拱桥[3]。桥基为天然岩石,桥墩由青石砌筑,并以石灰拌糯米汁胶合,迎水面设有分水尖,每墩上方皆嵌有吸水兽。拱券为半圆拱,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而成,各桥墩与桥孔的尺寸略有差别。桥面铺大青石板,两侧设栏杆,栏板雕有龙、虎、狮、象、白鹤、凤凰、海棠、牡丹等,望柱柱头雕成石狮、凉伞、宝珠和葫芦等形状[5][1]。
文化
在今苏州市姑苏区胥门外护城河上(原属吴县)亦有一座万年桥,按方志及奏折所载最早为清乾隆五年(1740)由江苏巡抚张渠[9]、徐士林、苏州知府汪德馨等倡建的三孔石砌墩台木桥[10],现为近年重建,原桥仅保留了两侧部分石砌墩台。然而当地亦相传此处明代即有一桥,当地官员为谄媚严嵩,将原桥拆走运往分宜重建,此后原址因风水等原因长期未再建桥。例如清初潘耒《万年桥》诗“旧传吴胥门,有桥甚雄壮。不知何当事,谄媚分宜相。拆毁远送之,未悉其真妄”[11],又如顾震涛《吴门表隐》载“胥门向有吊桥,紫石甚古,明嘉靖时,严嵩爱而拆去,今在袁州城外,亦名万年桥”[12]。但明正德元年(1506)所刊《姑苏志》卷首所附苏州府城图中胥门外仍无万年桥(图)。近年也有观点认为真相已不可考,但从两座桥的规模比较,并非完全的拆迁重建,即便有也只可能是拆料而建[13]。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