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言(1925年11月18日—2017年5月19日),男,原籍四川武勝,生於重慶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1][2],《紅岩》的主要作者之一。

生平

楊益言先後在四川省武勝縣、重慶市完成初中、高中學業。抗日戰爭時期,同濟大學自上海內遷至重慶。1944年,楊益言考入重慶的同濟大學工學院電機系。抗日戰爭勝利後,隨同濟大學遷返上海。1948年初,因為參加「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而被逮捕。同年獲釋後回到重慶,在中國鉛筆廠職工夜校當教員[2][3]

1948年8月,楊益言遭中國國民黨特務逮捕,關押在重慶渣滓洞集中營。在獄中,楊益言結識了江竹筠羅廣斌等人。獄友們曾秘密舉行追悼會、集體絕食等活動。1949年春節,獄友們開聯歡會,其中楊益言表演二胡,羅廣斌戴著鐵腳鐐表演了踢踏舞[2]。1949年4月,楊益言的家屬出錢,通過楊益言在重慶市警察局任局員的堂兄花錢托關係,將楊益言釋放出獄[3]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益言歷任重慶《團刊》編輯、科長,共青團重慶市委常委、辦公室主任,中共重慶市委《支部生活》總編輯,專業作家。第四、五屆四川省政協委員,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及第五、六、七屆名譽委員,四川省重慶市文聯副主席、作協副主席。195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6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1952年,經劉德彬等人介紹,楊益言加入中國共產黨[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合作創作了報告文學《聖潔的血花》,記述了他們在獄中對敵鬥爭的經歷,1950年7月1日起在重慶《大眾文藝》上發表[2]。1958年初,三人在《紅旗飄飄》第六集上合作發表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1959年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增訂後的單行本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4][2]

1950年代,楊益言、羅廣斌同在共青團重慶市委任職,經常一同做報告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2]。1958年11月,共青團中央常委、中國青年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朱語今抵達重慶,認為革命者在渣滓洞、白公館的獄中鬥爭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良好題材,乃向當時在共青團重慶市委任職的羅廣斌、楊益言約寫長篇小說[5]。中共重慶市委對此大力支持,由中共重慶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蕭澤寬具體負責,指定羅廣斌、楊益言二人共同執筆創作,並為二人專門安排了兩間平房[5][2]。自1959年開始,二人白天訪問老革命者、搜集材料,晚間寫作。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緊缺,二人因為承擔該寫作任務而可每日分得一個小饅頭[2]。中共重慶市委准許二人查看敵特檔案,採訪在押的敵特分子。二人在敵特檔案中發現了一整套時長15年的特務日記,這為在小說中塑造軍統高層特務形象提供了素材。在小說出版前,中共重慶市委決定,要二人拜作家沙汀為師,併到北京學習參觀[5]。1961年,二人完成了小說《紅岩》,同年12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此後數十年間印數超過一千萬冊。《紅岩》出版後受到熱烈歡迎,並被譯為多種文字,還被改編為電影《烈火中永生》以及豫劇《江姐》等[2]

文化大革命期間,羅廣斌、楊益言被誣陷為「叛徒」,遭到殘酷迫害(羅廣斌於1967年2月10日去世)[5][6]。1979年,楊益言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2]。後來退休[3]

1960年代,楊益言將自己收到的《紅岩》稿費全部作為黨費上交。2001年,楊益言將《紅岩》手稿捐贈中國現代文學館[2]

2017年5月19日,楊益言在重慶病逝,享年92歲[2]

著作

  • 長篇小說《紅岩》(與羅廣斌合作)[1]
  • 長篇小說《大後方》[1]
  • 長篇小說《秘密世界》[1]
  • 報告文學《在烈火中永生》(與羅廣斌、劉德彬合作)[1]
  • 報告文學《紅岩的故事》[1]
  • 報告文學《霧都空劫》[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