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獨立發現發明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歷史學及社會學上對於科學界「重複獨立發現發明」的現象各有評論。羅伯特·金·莫頓將「重複發現」定義為各自獨立開展研究的科學家得出相似的發現的情況。[1]「有些發現是同時的,或者幾乎同時的;而有些科學家得出的新發現早在幾年前就有人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捷足先登。」[2]
![]() |
重複獨立發現發明最常見的例子是微積分、氧氣和演化論的發現及發明。微積分於17世紀由牛頓、萊布尼茨等人各自獨立發明[3];氧氣於18世紀由舍勒、普里斯特里、拉瓦節各自獨立發現;演化論則是於19世紀,由達爾文和華萊士分別獨立提出。
然而,重複獨立發現發明並非只限於科學研究的巨頭之間。莫頓認為科學發現的常態應該是由多人獨立發現,而不是由一個個人或團體獨一無二地發現。[4]
莫頓還對比了「重複發現」與「獨特發現」,「獨特發現」是指單一的一位科學家或一組合作的科學家得出的發現。[5]
13世紀

14世紀
- 格雷欣法則(哥白尼法則、劣幣驅逐良幣) – 尼克爾·奧里斯姆(約1370年);哥白尼(1519年)[6] 托馬斯·格雷沙姆(16世紀);亨利·鄧寧·麥克勞德(1857年)
16世紀

- 輕重兩鐵球同時落地 – 伽利略;西蒙·斯蒂文(反駁亞里斯多德)
- 流體靜力學悖論 – 伽利略(約1610年);西蒙·斯蒂文(約1585年)
- 三次方程式的一種解法 – 希皮奧內·德爾·費羅(1520年);尼科洛·塔爾塔利亞(1535年)
17世紀


- 太陽黑子 – 托馬斯·哈里奧特(英格蘭,1610年);約翰內斯·法布立奇烏斯、大衛·法布立奇烏斯(弗里西亞,1611年);伽利略(義大利,1612年);克里斯托夫·賽因那(德國,1612年)
- 對數 – 約翰·奈普爾(蘇格蘭,1614年);約斯特·伯基(瑞士,1618年)
- 解析幾何 – 笛卡兒;費馬
- 點數分配問題由費馬(法國,1654年)、帕斯卡(法國,1654年)兩人,及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蘭,1657年)分別獨立解決
- 行列式 – 萊布尼茨;關孝和
- 微積分 – 牛頓;萊布尼茨;費馬;等人[7]
- 玻意耳定律(玻意耳-馬略特定律)是氣體定律之一,也是理想氣體定律推導的理論基礎。理想氣體定律指出,在一個封閉系統中,如果溫度恆定,則壓力和體積的乘積保持不變。此定律得名於化學家及物理學家玻意耳,他於1662年首次發表此定律。法國物理學家埃德姆·馬略特於1676年也獨立發現了此定律。
- 牛頓法(牛頓-拉弗森方法) – 約瑟夫·拉弗森(1690年);牛頓(1671年完成,1736年發表)
- 最速降線問題由約翰·白努利、雅各布·白努利、牛頓、萊布尼茨、羅必達及埃倫弗里德·瓦爾特·馮·切恩豪斯解決。此問題於1696年由約翰·白努利提出,解法於翌年發表。
18世紀
- 鉑 – 安東尼奧·烏略亞;查爾斯·伍德(均1740年代)
- 萊頓瓶 – 克拉斯特主教(1745年);彼得·范·穆森布魯克(1745-1746年)
- 避雷針 – 富蘭克林(1749年);布洛果普·迪維什(1754年)
- 氧氣 – 舍勒(烏普薩拉,1773年);約瑟夫·普利斯特里(威爾特郡,1774年)。英文中「oxygen」(氧氣)一詞由拉瓦節(1777年)提出。
- 黑洞理論 – 約翰·米歇爾在一份1783年的《自然科學會報》中寫道:「如有一密度與太陽相同,半徑為太陽500倍的球體,並假設光同其他物體一樣會被正比於其質量的力所吸引,那麼所有由此天體放射出的光都會被其自身的重力吸引回來。」[8][9]數年後,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獨立地提出了相似的觀點。[10]
19世紀






- 離散傅立葉變換的一種高效算法 – 高斯(1805年完成,1866年發表)[11];詹姆斯·庫利、約翰·圖基(1965年)[12]
- 複數平面 – 卡斯帕爾·韋塞爾(1799年);讓-羅貝爾·阿爾岡(1806年);約翰·沃倫(1828年);高斯(1831年)[13]
- 鎘 – 弗里德里希·斯特隆美爾;卡爾·薩繆爾·勒伯萊希特·赫爾曼(均1817年)
- 格羅特斯-德雷珀定律(光化學第一定律) – 西奧多·格羅特斯於1817年首次提出。其後約翰·威廉·德雷珀於1842年再次獨立提出。此定律指出,只有被一個系統所吸收的光才能產生光化學變化。
- 鈹 – 弗里德里希·維勒;畢於西(1828年)
- 電磁感應 – 法拉第(英格蘭,1831年);約瑟·亨利(美國,幾乎同時)[14]
- 氯仿 – 薩繆爾·格思里(美國,1831年7月);叔本蘭(法國,數月後);尤斯圖斯·馮·李比希(德國)。他們均使用了鹵仿反應的變體。
- 非歐幾里得幾何(雙曲幾何) – 羅巴切夫斯基(1830年);鮑耶·亞諾什(1832年);此前有高斯發現(未發表,約1805年)
- 當德蘭-格拉夫方法(羅巴切夫斯基方法) – 當德蘭;格拉夫;羅巴切夫斯基,是求解多項式重根的一種算法
- 電報 – 查爾斯·惠斯通(英格蘭,1837年);莫耳斯(美國,1837年)
- 熱力學第一定律 – 傑邁因·亨利·赫士;尤利烏斯·馮·邁爾;焦耳;等人。此定律指出,能量和物質是守恆的,但後來在亞原子領域,此定律被打破。
- 天王星外仍有一顆行星 – 於爾班·勒威耶;約翰·柯西·亞當斯(均1846年)。由此,海王星在預測的時刻及位置被發現。
- 貝塞麥轉爐煉鋼法 – 威廉·凱利(美國,1851年);亨利·貝塞麥(英國,1855年),是工業上的一種使用氧化反應提煉鋼的方法
- 莫比烏斯帶 – 莫比烏斯(德國,1858年);利斯廷(德國,1858年)
- 自然選擇學說為基礎的演化論 – 達爾文(約1840年發現);華萊士(約1857-1858年發現)。兩人於1859年共同發表此發現。
-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 路易士·斯威夫特(1862年7月16日);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1862年7月19日)。1992年該彗星重返地球時被日本天文學家木內鶴彥再次發現。
- 氦 – 皮埃爾·讓森;約瑟夫·諾曼·洛克耶(均1868年)[15]
- 元素周期表 – 門得列夫(1869年);尤利烏斯·洛塔爾·邁耶爾(1870年)
- 精入卵及精卵細胞核的融合 – 奧斯卡·赫特維希;赫爾曼·弗爾(均1876年)
- 電話 – 以利沙·格雷;貝爾(均1876年)
- 留聲機 – 查爾斯·克羅(1877年);愛迪生(1878年)
- 霍爾-埃魯法 – 查爾斯·馬丁·霍爾(美國,1886年);保羅·埃魯(法國,1886年),[16]是生產鋁的一種低成本方法
- 質數定理的兩種數學證明 – 雅克·阿達馬;夏爾-讓·德拉瓦萊·普桑(均1896年)
- 放射性 – 亨利·貝克;西拉·湯普森(均1896年)[17]
- 釷的放射性 – 格哈德·卡爾·施密特;瑪麗·居禮(均1898年)[18]
- 音變定律(福爾圖納托夫-索緒爾定律) – 菲利普·費奧多羅維奇·福爾圖納托夫;弗迪南·德·索緒爾[19]
20世紀






- 遺傳資訊攜帶於染色體上 – 沃爾特·薩頓;西奧多·博韋里(均1902年)
- 平流層 – 理察·阿斯曼;泰塞倫·德·波爾(均1902年)
- 質能方程式(僅愛因斯坦給出了公認的解釋) – 儒勒·昂利·龐加萊(1900年);奧林托·德·普萊托(1903年);愛因斯坦(1905年);保羅·朗之萬(1906年)[20]
- 腎上腺素的合成 – 弗里德里希·斯托爾茲;亨利·德斯戴爾·達金(均1904年)
- 鎦 – 喬治·於爾班(法國,1907年);卡爾·奧爾·馮·威爾斯巴赫(奧地利,1907年)
- 希爾伯特空間表示定理(里斯表示定理) – 弗里傑什·里斯;莫里斯·弗雷歇(均1907年)。此定理是量子力學理論中狄拉克符號的數學根據。
- 斯塔克-愛因斯坦定律(光化學第二定律) – 約翰內斯·斯塔克;愛因斯坦(均1908至1913年間)。此定律指出,每吸收一個光子,會產生一次初級化學或物理反應。[21]
- 錢德拉塞卡極限 –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朗道[22]
- 跳頻展頻 – 喬納森·澤內克(1908年);萊昂納多·丹尼萊維茨(1929年);Willem Broertjes[譯名請求](1929年);海蒂·拉瑪、喬治·安太爾(1942年獲美國專利)
- 噬菌體 – 弗雷德里克·圖爾特(1915年);費里斯·代列爾(1917年)
- 轉輪密碼機 – 西奧·A·范·亨格爾、R·P·C·斯賓格勒(1915年);愛德華·赫本(1917年);亞瑟·謝爾比烏斯(恩尼格瑪密碼機,1918年);雨果·科赫(1919年);阿爾維德·格哈德·達姆(1919年)
- 有聲電影 – 約瑟夫·T·泰克西納(1922年);李·德富雷斯特(1923年)
- 巴氏塗片檢查 – 喬治·帕帕尼古拉烏(1923年);奧里爾·巴拜士(羅馬尼亞,1927年)[23]
- 「原始湯」理論 –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奧巴林(1924年);約翰·伯頓·桑德森·霍爾丹
- 磷酸肌酸 – 格雷斯·埃格爾頓、菲利普·埃格爾頓(劍橋大學,1927年)[24];賽勒斯·費斯克、耶拉普拉伽達·蘇巴拉奧(哈佛醫學院,1927年)[25]
- 塔斯基不可定義定理 – 庫爾特·哥德爾;阿爾弗雷德·塔斯基
- 自然演繹 – 格哈德·根岑;斯坦尼斯瓦夫·亞希科夫斯基(均1934年)
- 格爾豐德-施奈德定理 – 亞歷山大·格爾豐德(1934年);西奧多·施奈德(1935年)
- 潘洛斯三角 – 奧斯卡·路透斯沃德(瑞典,1934年);羅傑·潘洛斯(1950年代)
- 「通用計算機器」(現多稱作「圖靈機」) – 艾倫·圖靈(1936年);埃米爾·萊昂·珀斯特(1936年)[26];史蒂芬·科爾·克萊尼、阿隆佐·邱奇(1936年);康拉德·楚澤(1936年);約翰·文森特·阿塔納索夫、克里福·貝里(1937年)[27][28][29]
- 原子彈 – 利奧·西拉德[30];約瑟夫·羅特布拉特[31];等人
- 噴氣發動機 – 漢斯·馮·奧海恩(1939年);塞康多·卡皮尼(1940年);法蘭克·惠特爾(1941年)
- 基於合成生長素的除草劑 – 威廉·G·坦普爾曼及其同事(1941年);菲利普·納特曼、傑拉德·桑頓、朱達·夸斯特爾(1942年);法蘭克林·瓊斯(1942年);以斯拉·克勞斯、約翰·W·米切爾、查爾斯·L·哈姆納(1943年)[32]
- 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疫苗 – 希拉蕊·科普羅夫斯基;喬納斯·索爾克;阿爾伯特·沙賓(均1950至1963年間)
- 積體電路 – 傑克·基爾比(1958年)[33];羅伯特·諾伊斯(半年後)[34][35]
- 希格斯玻色子的模型 – 弗朗索瓦·恩格勒、羅伯特·布繞特;彼得·希格斯;傑拉德·古拉尼、卡爾·哈庚、湯姆·基博爾(均1964年)
- 量子電動力學及重整化 – 厄恩斯特·斯蒂克爾堡;朱利安·施溫格;理察·費曼、朝永振一郎(均1930至1940年代)
- 邁射(雷射的前身) – 俄羅斯科學家(1952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1953年)
- 雷射 – 戈登·古爾德(哥倫比亞大學);貝爾實驗室研究人員;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俄羅斯)
- 柯氏複雜性(柯爾莫哥洛夫-蔡廷複雜性、描述複雜性) – 雷·索羅門諾夫;安德雷·柯爾莫哥洛夫;格里戈里·蔡廷(均1960年代)[36]
- 封包交換 – 保羅·巴蘭(1960年代早期);唐納德·戴維斯(幾年後)
- 宇宙背景輻射作為宇宙大爆炸的證據 – 阿諾·彭齊亞斯、羅伯特·威爾遜[10];羅伯特·迪克、吉姆·皮布爾斯
- 單子必由伴隨產生:海因里希·克萊斯利;塞繆爾·艾倫伯格、約翰·柯曼·莫耳(均1965年,且給出兩個不同的構造)
- CYK算法 – T·卡西米(1965年);丹尼爾·H·雅戈爾(1967年);約翰·科克、雅各布·T·施瓦茨(1970年)
- 瓦格納–菲舍爾算法 – 至少被重複發現達六次[37]:43
- 逆轉錄酶 – 霍華德·馬丁·特明;戴維·巴爾的摩(均1970年)
- KMP算法 – 高德納、沃恩·普拉特;詹姆斯·H·莫里斯
- 紹爾-謝拉赫引理[38]:弗拉基米爾·瓦普尼克和亞歷克塞·澤范蘭傑斯(1971年發表合著)[39]、諾貝特·紹爾(1972年發表)[40]、薩哈龍·謝拉赫(1972年發表)[41]
- 古克-李文理論(古克定理) – 史提芬·古克(美國,1971年);利奧尼德·李文(前蘇聯,1973年)[42]
- 美伐他汀(康百汀、ML-236B) – 遠藤章(日本)[43];英國一研究小組[44]。報告均發表於1976年。
- 波倫–皮爾斯音階 – 亨氏·波倫(1972年);基斯·范·普魯金(1978年);約翰·羅賓森·皮爾斯(1984年)
- RSA加密演算法 – 羅納德·李維斯特、阿迪·薩莫爾、倫納德·阿德曼(均1977年);克里福·柯克斯(英國政府通訊總部,1973年)
- 漸進自由 – 戴維·格婁斯、弗朗克·韋爾切克;休·波利策(均1973年)[45]
- J/ψ介子 – 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研究小組(伯頓·芮克特帶領);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小組(丁肇中帶領)。兩組均於1974年11月11日公布其發現。
- 內啡肽 – 蘇格蘭;美國(均1975年)
- 橢圓曲線密碼學 – 尼爾·科布利茨;維克托·S·米勒(均1985年)
- 伊莫曼–塞萊普切尼定理 – 尼爾·伊莫曼;羅伯特·塞萊普切尼(均1987年)[46]
- 核酶 – 托馬斯·切赫;西德尼·奧特曼(均1980年代)
- 單壁碳奈米管及其使用過渡金屬催化劑的生產方法 – 唐納德·S·白求恩;飯島澄男(均1993年)
- 導電聚合物 – 至少重複發現達四次(1963至1977年間)
- 宇宙加速膨脹 – 索爾·珀爾馬特;布萊恩·施密特、亞當·里斯(均1998年)[47]
21世紀

名言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