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遣支艦隊(日語:遣支艦隊/けんしかんたい Kenshi Kantai ?)是舊日本海軍的一種艦隊編制,主要在中國的近海及內河活動。當時日本普遍稱呼中國為「支那」,故有此名。
1917年12月,日本海軍設立第7戰隊,駐留上海。1918年8月10日,第7戰隊(時轄防護巡洋艦千歲,炮艦宇治、鳥羽、伏見、隅田、嵯峨)獨立編為遣支艦隊。1919年8月9日,遣支艦隊又更名為第一遣外艦隊,繼續以上海為基地,進行警戒。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開始緊急向中國增派軍力。事變爆發時日軍在華本有第一、第二遣外艦隊兩支艦隊編制,在此基礎上兩支艦隊分別擴充為第三[1]、第四艦隊[2]。1937年,以七七事變為標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成立中國方面艦隊(日語:支那方面艦隊)以統一指揮在華海軍兵力。1938年初日軍在中國方面艦隊旗下進一步建立第五艦隊投入中國戰場。1939年11月15日,中國方面艦隊下轄三支艦隊改名為第一、第二、第三遣支艦隊[3]。
由原第三艦隊改名而來,繼續以上海為基地,在長江流域活動。主力為駐紮在武漢的漢口方面特別根據地隊的陸戰隊,以及配備各式炮艦、用以確保長江流域安全的第11戰隊,此外還有若干駐留九江、南京的地面部隊。
1942年1月15日,漢口方面特別根據地隊(簡稱漢口特根)降格為漢口警備隊;1943年8月20日,第一遣支艦隊全體降格為揚子江方面特別根據地隊(簡稱揚子江特根)。部隊雖然級別降低,但任務並沒有變化,依舊是護衛武漢、九江、南京等據點的安全,確保長江航路的正常。戰爭末期揚子江特根的炮艦幾乎損失殆盡,基本只進行陸戰,直到戰爭結束。
前身為第五艦隊[4][5],改稱後繼續以廣州為基地在華南進行活動。原本擁有著一個水雷戰隊的實力,太平洋戰爭前夕替換成了較弱的兵力。地面部隊方面,原本下轄3個根據地隊,1941年4月10日海南島特別根據地隊升格為警備府,脫離了艦隊編制。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即占領了香港,廣東方面特別根據地隊轉移到香港,並且艦隊司令部直到日本戰敗為止也都設在香港。戰爭末期水面艦艇幾乎完全損失,艦隊大體以香港、廈門為中心進行地面行動。
原第四艦隊[6][7],一直以青島為基地在華北一帶活動。改稱時華北的水上作戰活動已經告一段落,故此僅維持最小限度的水面艦艇。陸地方面,管轄青島方面特別根據地隊,單獨對青島一帶進行巡邏警戒。1942年1月15日,為了支援日軍的南方作戰,調走了部分陸戰隊兵力,青島特根降格為警備隊。1942年4月10日,艦隊解散,剩下的兵力全部併入青島警備隊。青島警備隊直到戰爭結束為止都一直在山東一帶活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