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珍·理查森·瓊斯(英語:Mary Jane Richardson Jones,1819年—1909年12月26日)是倡導女性參政權、主張廢除奴隸制非裔美國慈善家。她生於田納西州,父母都是自由黑人,一家人在她少年時遷居伊利諾州。她和丈夫約翰·瓊斯都是芝加哥歷史早期黑人頭面人物,在美國內戰前時期的廢除奴隸制運動地位突出,協助成百上千黑人擺脫奴役

Quick Facts 瑪麗·珍·理查森·瓊斯, 出生 ...
瑪麗·珍·理查森·瓊斯
Thumb
1865年左右的瑪麗·理查森·瓊斯
出生瑪麗·珍·理查森
1819年
 美國田納西州曼菲斯
逝世1909年12月26日(89-90歲)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
職業社會活動家
配偶約翰·瓊斯
Close

1879年丈夫去世後,瓊斯繼續在芝加哥支持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民族提升,並主張婦女選舉權。她積極參與女性俱樂部運動,引導范妮·巴里耶·威廉斯艾達·貝爾·韋爾斯等新生代黑人領袖。史家旺達·亨德里克斯稱瓊斯「貴族女族長,掌握(芝加哥)黑人精英20年」。[1]

早年經歷

瑪麗·珍·理查森1819年生于田納西州曼菲斯[1],父親以利亞和母親迪扎[注 1]都是自由黑人[3][4][5]。以利亞·理查森是鐵匠,迪扎在家相夫教子[3][6]。夫妻二人1810至1845年生下九個孩子,瑪麗·簡排位居中[3]。據阿納·邦當傑克·康羅伊1945年著作《他們想找城市》記載,傳主膚色不深,女王般氣質的美貌日後成為傳奇[7]

一家人19世紀30年代遷居伊利諾州麥迪遜縣阿爾頓[8],理查森少年時期目睹阿爾頓在反奴隸制報社編輯以利亞·帕里什·洛夫喬伊遇害後發生暴動,多年後她還「生動地」記得洛夫喬伊送葬隊伍從家門前經過[9]

結婚並移居芝加哥

Thumb
新婚夫婦約翰·瓊斯和瑪麗·珍·理查森

1841年理查森嫁給約翰·瓊斯並隨夫姓,約翰是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自由黑人。兩人在田納西州相識,約翰為追她搬到阿爾頓。[4]二人之女拉維尼婭1843年出生[2],為免自由黑人地位受質疑,瓊斯夫婦1844年1月28日在阿爾頓法院取得自由民證明文獻[4]。1845年3月,瓊斯一家遷居剛成立八年的芝加哥[4][10],兩人堅定主張廢除奴隸制,對芝加哥的大型反奴隸制運動慕名而來[2][6]。途中他們被懷疑是逃奴而遭拘留,經驛站馬車司機上訴獲釋[10][11]

瓊斯夫婦抵達芝加哥時只剩3.5美元,靠典當手錶支付租金並買下兩個爐子,黑人雜貨商漢森氏給瓊斯夫婦貸款兩美元[7]。約翰的裁縫生意風生水起,1850年已足夠買房[4]。瓊斯夫婦抵達芝加哥時還目不識丁,但很快就學會讀寫,兩人都認為知識是獲取實力的關鍵,約翰筆下寫道:「讀書使人自由」[4]

南北戰爭前

瓊斯夫婦加入芝加哥非裔美國人小團體,兩人抵達時團體共有140人[10]。瓊斯聯合另外三名女子領導非裔美理美會,總部設在芝加哥奎因非裔美理美會,把教會發展成四通八達的地下鐵路中轉站[8][10][11]。瓊斯夫婦加入自由黨,兩人的住房變成芝加哥地下鐵路第二站[2]

丈夫的裁縫生意十分紅火,瓊斯把家園經營成黑人活動中心,組織抵制黑人法令逃奴法等限制非裔的法律[5][11]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等倡導廢除奴隸制的名人與瓊斯夫婦關係友好,道格拉斯介紹兩人認識約翰·布朗[2][4]。瓊斯覺得布朗等人是「我所見最粗野的人」,他們向東準備突襲哈珀斯費里,途中在瓊斯家停留。瓊斯向他們提供新衣,據她多年後回憶,布朗半年後問絞時穿的衣服就是她所贈。[12]瓊斯一家反對奴隸制但不贊成武力手段,他們不支持布朗發動暴力奴隸起義的計劃[2]

瓊斯夫婦不顧當時法律禁止,協助成百上千的奴隸北上逃往加拿大,在門口為開會的反奴隸制人士站崗[1][2]。據瓊斯之女拉維尼婭·瓊斯·李1905年回憶,她曾親眼目睹母親在謝爾曼街加利內和芝加哥聯合鐵路火車站把逃奴推上北上列車,奴隸捕手一旁眼睜睜看著,在反奴隸制人群阻攔下無法靠近[4][12]。瓊斯關心幫過的人近況,給許多昔日逃奴寫信,形成以她和丈夫為核心的援助網[10][13]

Thumb
瓊斯1883年拍的六英寸照片

瓊斯夫婦1861年協助創辦奧利韋浸信會,教會擁有史上首座向芝加哥黑人開放的圖書館[2]。1871年她與另外三名女子通過教會協助創辦「金之工人」援助組織[2]。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瓊斯為美國有色人種部隊招兵買馬。她與薩蒂拉·道格拉斯等有志一同的社會活動家合作,引領創辦芝加哥有色人種婦女自由人援助協會,為政治行動提供宣傳平台甚至直接援助昔日奴隸[14]

晚年——持續行動

史家理查·榮格指出,瓊斯無論信念還是能力都很強,南北戰爭結束後她繼續倡導民權和種族融合。1867年紐約新聞工作者狄奧多·蒂爾頓計劃到芝加哥克羅斯比歌劇院演講,瓊斯致信示警,稱歌劇院會對觀眾實行種族隔離。蒂爾頓對此頗為不快,施壓後歌劇院同意在他演講時混合黑人與白人的座位,還向瓊斯贈送門票,向觀眾朗讀她的信。[4]

約翰·瓊斯1871年當選庫克縣委員,是伊利諾州首位非裔民選公務員[15]。同年芝加哥大火燒毀他的四層裁縫店,連家裡的房子也不能倖免,直接經濟損失8.5萬美元,後在草原大道附近建新居[4]。約翰的裁縫店也在新址重啟,他繼續工作直到1873年退休[4]

Thumb
瓊斯與外孫女狄奧多拉·李·珀內爾,攝於1883年

寡居

約翰1879年5月27日死於布萊特氏病[2],寡居的瓊斯經濟富足[5][16]。丈夫生前富裕程度就在芝加哥名列前茅,留下的遺產價值超七萬美元[9][17]。家族友人勞埃德·加里森·惠勒接手約翰的裁縫生意[4]

史家克里斯托弗·羅伯特·里德指出,瓊斯在19世紀90年代前堪稱芝加哥黑人社會核心[10],位於29街的雄偉新居體現傳主經濟和社會地位[18]。榮格也稱,瓊斯在1871年大火前來到芝加哥的非裔美國「元老」中地位最高[1][4]。史家旺達·亨德里克斯稱瓊斯「貴族女族長,掌握(芝加哥)黑人精英20年」[1]

支持青年一代活動家

瓊斯將財富用於慈善和社會活動[4][8],對芝加哥赫爾館菲利斯·惠特利俱樂部貢獻很大[19]。惠特利女子之家1908年在她的慷慨資助下成立,旨在支持農村來的新移民[2]

瓊斯起初不主張婦女參政,覺得埃德蒙尼婭·路易斯這樣的非裔婦女名流都沒有要求婦女選舉權,自稱對婦女參政權的主張是「女人需為所應為」[4][20]。決定支持爭取婦女投票權後,她在家招待蘇珊·安東尼卡麗·查普曼·凱特開會[8]

瓊斯支持丹尼爾·黑爾·威廉斯等年輕一代黑人活動家,讓威廉斯住在家裡,還資助他上醫學院,只需威廉斯分擔家務[1][2]。後者開辦診所後,瓊斯又成為他的早期客戶[2]。1891年威廉斯創辦不實施種族隔離的普羅維登特醫院,瓊斯捐助大筆慈善經費[2][10]

Thumb
瓊斯夫婦在雅園公墓相伴長眠

瓊斯重視道德和社會進步,1888年接受《芝加哥論壇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希望女人待遇更公正,男人品行更高尚」,話語經報紙文章《有教養的黑人女子》傳揚開來[1]。她積極參與女性俱樂部運動,是1894年艾達·貝爾·韋爾斯新俱樂部首任主席,靠聲望推動更多人加入並提升俱樂部地位[1][5]。瓊斯與范妮·巴里耶·威廉斯一起主持普律當絲·克蘭德爾文學俱樂部婦女分會,該俱樂部是芝加哥黑人和女權運動的重要公共論壇[1]。她引導新生代黑人婦女領袖,如巴里耶·威廉斯、韋爾斯、伊莉莎白·林賽·戴維斯[2]

據榮格記載,瑪麗·珍·理查森·瓊斯於1909年12月26日與世長辭[4][注 2]芝加哥守衛報》寫道:「受所有人愛戴與欽佩」的瓊斯「已是89歲高齡,完全掌握她所有的才能」[4]。她和丈夫在芝加哥雅園公墓相伴長眠,墓碑上寫著「外祖母瓊斯」[21]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