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結構主義語言學流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布拉格學派(捷克語:Pražská škola,英語:Prague school)又稱布拉格語言學小組[1],是20世紀30年代受索緒爾影響[2],而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形成的一支結構主義語言學流派。與哥本哈根學派[3]、日內瓦學派相區分。代表人物有:特魯別茨柯伊、馬泰修斯和雅各布森等學者。
該學派主要認為語言是與其他社會現象有聯繫的符號體系。注重研究語言功能和音位,以及其他語言現象。對符號學、音位學[4]、文體學、修辭學[5]、語篇分析學[6]、語言人類學[7]、傳播學[8]、美學[9]、表演藝術[10]、戲劇[11]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1926年,馬泰修斯帶頭成立了「布拉格語言學會」,會員有特魯別茨柯伊和雅各布森等現代語言學者。在1928年第一屆國際語音學大會,1929年國際斯拉夫學大會,以及《布拉格語言學派著作專集》叢書出版以後,「布拉格學派」很快就聞名歐美學術界[12]。1929年至1939年,該學會出版了《布拉格語言學會會刊》,1935年至1953年出版了季刊《詞與文》。1939年3月德軍占領捷克後,學會成員流散,活動中斷。二戰勝利後短暫恢復。在1948年二月事件的影響下,學會於1953年解散。《詞與文》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的刊物[13]。
20世紀30年代,布拉格學派的語言學家為了描述音位系統中的一些對立現象,提出了標記理論(markedness theory)[14]。具有某一特徵的一方稱為有標記項,而對方則稱為無標記項[15]。這一理論運用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如反義詞、動物名詞的陽性和陰性、長尾及短尾形容詞、動詞的時間以及句子的詞序等[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