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漂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歷史語言學中,對立漂移(transphonologization、rephonologization、cheshirization)是一種語音變化,其中作用於特定區別特徵X的對立發生演變,使得對立保存,但變為作用於另一個特徵Y。例如,某種語言中的兩個詞*/sat/ vs. */san/可能在演化中失去了韻尾,轉以元音的性質保留了對立,例如可能演化為/sa/ vs. /sã/。
「對立漂移」一詞由安德烈-喬治·奧德里古發明。[1]Hagège & 奧德里古[2]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定義和充分說明;泛歷時音系學的一些追隨者也提到過這一概念。[3][4]
對立漂移在元音上產生的新對立
對立漂移的典型例子是元音變音。
- 日耳曼語
在6、7世紀的許多日耳曼語族語言中,發生了這樣一個音變:如果下一個音節含有/i/或/j/,則後元音前移。一般情況下/i/或/j/會隨之消失,從而使得元音的前移蘊含了原始的/i/或/j/。換句話說,以前通過後一個音節/i/或/j/的有無來表現的對立,現在重新分析為元音前後的對立。
一個具體的例子是:在史前古英語中,有一類名詞的(主格)複數後綴是/i/,而單數則沒有後綴。例如像/muːs/「鼠」的複數是/muːsi/。在元音變音之後,複數的讀音變為[myːsi],長後元音/uː/的前移是複數的次要標誌。之後後綴/i/失落,使得/yː/變為複數的主要特徵,這時的對立形如/muːs/(單數)與/myːs/(複數)。已經消失的/i/由/yː/的存在留下了痕跡;或者說,以前通過後綴/i/表達的單複數之別,現在通過主元音的前後重新表達。這種區別保留為現代的「mouse」/maʊs/和「mice」/maɪs/,儘管具體細節已經被元音大推移改變。
- 日耳曼語之外
日耳曼語以外的語言也有類似現象。
- 在美國英語中,如rider和writer等詞的t和d發生了閃音化,因而都讀作[ɾ],而非[t]和[d]。不過這兩個詞之間的對立可以通過(雙)元音的長度來保留:元音接濁音比接清音更長。
一個音在消失之前,可能會引發或阻止其附近的一些音變。例如:
對立漂移在輔音上產生的新對立
- 凱爾特語族的輔音變化(元音消失引發首輔音延長,鼻音消失引發鼻音化)。
- 梵語中,原始印度-伊朗語的濁噝音*z和*ž消失,使得前面的元音延長。此外, *ž的消失導致後面的濁齒音/d/變為捲舌音,例如原始印歐語*nizdós 「巢」-->原始印度-伊朗語*niždás -->梵語nīḍáḥ。對於*z,前面的元音會延長,但後面的輔音不會捲舌,例如原始印歐語*sízdeti「坐下」--> 原始印度-伊朗語*sízdati --> 梵語 sī́dati。
- 望加錫語中,原始馬拉約-波里尼西亞語的*ə使得後面的輔音延長,並變為a (例如*bəli → *bəlli → balli「買,價格」,比較印尼語beli)。
其他例子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