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吉打
馬來西亞州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吉打(馬來語:Kedah)是馬來西亞十三個州屬之一,位於馬來西亞半島西北部。其西北與玻璃市州為鄰,北部及東部分別與泰國的宋卡府及惹拉府接壤,南邊為霹靂州,西南邊為檳城州威省,西邊為麻六甲海峽。吉打州總面積約9,427平方公里,2015年總人口約207萬人。
吉打州的首府是亞羅士打,皇城為安南武吉,其他主要城市有雙溪大年、居林等,岸外島嶼有著名旅遊勝地蘭卡威。吉打州盛產稻米,被譽為「米倉」,其他旅遊景點包括亞羅士打電訊塔、馬哈塔等。馬來西亞國父暨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第四任與第七任首相馬哈地·穆罕默德都來自此州。
Remove ads
歷史
吉打州的布秧谷遺蹟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一世紀,當時已有印度教—佛教的寺廟、碼頭、煉鐵場等磚砌建築,是馬來半島最古老的聚居地之一。吉打在古印度文獻中稱為Kadaram、Kataha、Kataha-Nagara、Anda-Kataha等。阿拉伯文獻則稱Qilah、Kalah、Kalah-Bar等。[3]唐代僧人義淨在七世紀《南海寄歸內法傳》記載為羯荼,距佛逝約三十天航程。[4]七至八世紀,吉打為室利佛逝所控制。[5]十一世紀,南印度的注輦王朝曾入侵吉打並確立宗主權。[6]

根據《吉打紀年》記載,吉打王國是由印度教君主摩隆摩訶王沙建立。其後代丕翁摩訶王沙於1136年改信伊斯蘭教,稱為蘇丹慕查法沙(Sultan Mudzafar Shah),自此建立吉打蘇丹國。但亞齊史料則記載吉打統治者在1474年才改宗伊斯蘭教,而這個較晚的年代也與《馬來紀年》的記載相符。泰國史籍則認為吉打原為暹羅屬城,後因穆斯林勢力才轉為馬來蘇丹國。[7]
宋代趙汝適的《諸蕃志》稱吉打為吉陀。元朝汪大淵的《島夷志略》則記作蘇洛鬲,來自古名Srokam。十五世紀吉打一度臣屬於暹羅,但隨後被麻六甲蘇丹國征服。十七世紀,吉打又先後遭到葡萄牙、亞齊蘇丹國、暹羅的攻擊。十八世紀末,吉打蘇丹為了獲得英國庇護,將檳島與威省割讓給英國。然而在1821年,吉打仍遭到暹羅入侵,並改名為賽武里(ไทรบุรี,Syburi),意為「榕城」。1896年,吉打與玻璃市、沙敦被納入暹羅賽武里省(Monthon Syburi)版圖。直至1909年《英暹條約》簽訂,吉打才被割讓給英國,成為馬來屬邦的一員。[8]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將吉打交給其盟友暹羅管轄,並改名為賽武里,為馬來四邦的一州。戰後,吉打重歸英國統治。1948年,吉打成為馬來亞聯合邦的一部分,1957年隨馬來亞獨立。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吉打由此成為馬來西亞的州屬之一。[9]
行政區劃

吉打州分為12個縣和122個巫金。[10]全州有12個地方政府。[11]
Remove ads
人口
吉打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州屬,本地的吉打馬來人是主要人口,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華人、印度人、暹人以及原住民塞芒人。吉打華人以閩南人居多,通行北馬福建話。此外,州內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族群參參人(Sam Sam),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但部分社區至今仍使用暹語。吉打州的原住民還包括肯修人(Kensiu)和京達人(Kintaq),主要居住在華玲縣 。[13]
2010年,吉打州人口為194萬7651人。其中土著(馬來人及原住民)占75.2%,華人占13.1%,印度人占7.0%,其他族裔占1.2%,非馬來西亞公民占3.4%。以下數據基於馬來西亞統計局2010年的數據。[14]
Remove ads
截至2010年,吉打州人口中77.2%為穆斯林,14.2%為佛教徒,6.7%為印度教徒,0.8%為基督教徒,0.6%為未知,0.3%為道教或華人民間信徒,0.1%為其他宗教信徒,0.1%為無宗教信仰者。[15]
交通及商場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