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俊(英語:Yue Wai Chun,1954年6月23日—),生於香港,他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是一位業餘天文學家和公民科學家[1]。曾任多屆香港天文學會副會長,現任該會掩星組組長,香港觀天會顧問,國際掩星計時協會遠東分部的執行委員[2]。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8年11月4日) |
此條目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2018年11月4日) |
余惠俊在推動香港及中國掩星[3]、月閃(流星體撞撃月面的月球瞬變現象)、小行星、流星及系外行星的觀測工作,成立香港首個天文網絡 Astro-Net[4][5],推動利用導航衛星輔助掩星的計時及定位技術[6]。他訂定各種天文名詞翻譯準則,包括:彗星中文譯名準則[7][8][9][10]、流星雨中文譯名準則[11][12]、恆星及系外行星中文譯名準則[13]、小行星命名及中文譯名準則[14]、增補中國恆星名稱準則[15]。
他是《香港天文》智能手提電話應用程式資訊編輯,發佈地區性的天文資訊,對天文推廣作出貢獻。
天文工作
掩星組1988年成為國際掩食計時協會(IOTA)東南亞月掩星資料分發及收集中心。
1991年起為香港天文學會組團前往海外觀測日全食[16][17][18][19][20][21]日環食內行星凌日及其它與掩星有關的觀測活動。
為小行星掩星觀測軟體 Occult Watcher 進行中文化。
2021年起採用智能天文望遠鏡進行小行星掩星觀測活動。
2023年起成為國際掩食計時協會東亞分部(IOTA/EA)執行委員,香港及澳門地區代表。
2021年開始,進行近地小行星觀測,利用天體位置測量技術來追蹤近地小行星得到準確位置,加上差分天體測光技術量度這些天體位置和光度微小的週期性變動,得到這些小行星的自轉周期和利用光曲線反轉方法[22][23]去計算小行星的立體形狀。
推動流星、流星雨的視頻觀測[24],為香港提供流星雨的本地預報,提供主要的流星雨未來(2018年至2050年)在香港出現的概況[25]。
2017年12月,國際流星組織流星雨日曆[26]決定由2018年起,採用香港天文學會 ZHR 的中文譯法[27]及「流星雨和流星群的中文譯名準則」為流星雨標準中文譯名。
2021年起,推動在香港市區光害污染的情況下,進行各種系外行星觀測和初步分析工作[28]。他在美國變星者觀測協會中系外行星的的觀測編號是 YWAA。
2022年起參與近地小行星防禦監測及觀測工作[29]
國際天文聯會執行委員會於2016年5月批准成立一個專門的星名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簡稱 WGSN),正式確定幾個世紀以來口語使用的恆星名字。在新增的恆星名字當中,有部份是中國清朝時代的星表[30][31]中欠缺的,他按照增補中國恆星名稱準則,根據國際天文聯會新批准的星名,定立《中國恆星名稱擴展星表》。
香港同好發現或者命名的小行星索引[32]
華人有關的小行星名稱英文順序索引[33]
華人有關的彗星名稱索引[34]
國際天文聯會流星雨名稱縮寫索引[35]
太陽系地球以外的行星及衛星上與中國有關地名索引[36]
特殊的小行星列表[37]
小行星和彗星軌道觀測(觀測小行星和彗星的天文台編號是270[38]),數據提交國際天文聯會小行星中心。掩星組以模擬方式進行太陽系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的軌道曆算研究,進行相關預報,觀測,修正模擬參數,再進行改良預報,再觀測。
聯同澳洲南昆士蘭大學,搜尋地外文明計劃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確認一顆編號TIC 139270665 b 屬於土星類型溫暖緻密的系外行星研究過程中,發現一顆編號TIC 139270665 c 的新系外行星 [39]。
榮譽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