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赫塢·「伍迪」·艾倫(英語:Heywood "Woody" Allen,1935年12月1日),本名艾倫·史都華·柯尼斯堡(英語:Allen Stewart Konigsberg),美國電影導演編劇演員喜劇演員作家劇作家音樂家,其職業生涯已逾50年。艾倫獨具風格的電影,範疇橫跨戲劇、脫線性喜劇,讓他成為了美國在世最受尊敬的導演之一。

快速預覽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導演 ...
伍迪·艾倫
Woody Allen
伍迪·艾倫於2015年第68屆坎城影展
導演
英文名
Woody Allen
出生
Allen Stewart Konigsberg

(1935-12-01) 1935年12月1日89歲)
職業演員導演編劇喜劇演員音樂家劇作家
配偶哈琳·羅珊
1956年結婚—1962年結束)

路易斯·拉塞爾
1966年結婚—1970年結束)

順宜·普列文1997年結婚)
兒女Moses Farrow(養子,1978年-)
Dylan Farrow(養女,1985年-)
Satchel Farrow(1988年-)
Bechet Dumaine Allen(養女,1998年-)
Manzie Tio Allen(養女,2000年-)[1]
父母Martin Konigsberg(1900年-2001年)
Nettie Konigsberg(1906年-2002年)
親屬Letty Aronson英語Letty Aronson (妹妹)
活躍年代1950年至今
網站www.woodyallen.com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1977年 《安妮·霍爾
最佳導演
1977年 《安妮·霍爾
最佳原創劇本
1977年 《安妮·霍爾
1986年 《漢娜姊妹
2011年 《午夜·巴黎
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導演
1977年 《安妮·霍爾
1986年 《漢娜姊妹
最佳劇本英語BAFTA 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
1977年 《安妮霍爾
1979年 《曼哈頓
最佳原創劇本
1984年 《百老匯的丹尼·羅斯英語Broadway Danny Rose
1985年 《開羅紫玫瑰
1986年 《漢娜姊妹
1992年 《夫妻們英語Husbands和Wives
最佳影片
1985年 《開羅紫玫瑰
學院院士獎
1997年 終身成就獎
凱薩電影獎
最佳外語片
1979年 《曼哈頓
1985年 《開羅紫玫瑰
金球獎
最佳劇本
1985年 《開羅紫玫瑰
2011年 《午夜·巴黎
終身成就獎
2014年
關閉

艾倫也以他飛快的電影拍攝速度與數量繁多的電影作品著名,迄今為止艾倫已執導了四十多部影片。艾倫的電影常包辦編劇、導演,有時甚至自己上陣演出。靈感方面艾倫則汲取自文學哲學心理學古希臘猶太身分歐洲藝術電影英語European art cinema,以及他的出生地與一生的居所:紐約市

艾倫從1950年代起就開始給電視節目和出版物寫短篇笑話。1960年代初他參演了一些滑稽戲。他經常演一些不安的、煩躁的以及帶有神經質的角色,並且堅持將這些角色與現實中的自己完全區分開。[2]2004年,[3]喜劇中心將艾倫評為百大滑稽演員(stand-up comics)第四位,一項英國的票選則將艾倫位列最偉大喜劇演員第三位。[4]

到1960年代中期,艾倫開始編導一些鬧劇式的喜劇電影(slapstick comedies)。進入70年代,受歐洲藝術電影影響艾倫的影片向更具藝術性與戲劇性的電影風格轉變。艾倫通常被認為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後期時的美國新浪潮電影製片人之一。[5] 艾倫經常主演自己的影片,像早年一樣,他飾演的角色通常具有悲觀、不安和神經質特質。他最出名的影片包括《安妮霍爾》(1977年)、《曼哈頓》(1979年)、《漢娜姊妹》(1986年)、《午夜·巴黎》(2011年)等。影評人羅傑·埃伯特形容艾倫為 「影壇瑰寶」(a treasure of the cinema)。[6]

至今艾倫已獲得23項奧斯卡獎提名,並奪得4項奧斯卡獎:三項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及一項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安妮霍爾》),其三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及16次被提名的記錄至今無人能及。同時艾倫已贏得九項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作為一名爵士單簧管樂手,艾倫每周都要去曼哈頓一所酒店演奏單簧管。[7]2011年公共電視網(PBS)美國導演大師系列出品的《記錄伍迪·艾倫》記錄了艾倫作為演員、作家和導演的職業生涯及對美國流行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8]

2014年1月,伍迪獲頒金球獎西席·地密爾獎(終身成就獎)。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Thumb
伍迪·艾倫的高中畢業照(1953年)

艾倫·史都華·康尼斯堡生於紐約市布朗克斯區伊雲山綜合醫院[9],在布魯克林區長大。母親內蒂(Nettie Cherry,1906年11月8日-2002年1月27日)在家族經營的熟肉店裡做會計,父親馬丁·康尼斯堡(Martin Konigsberg,1900年12月25日-2001年1月13日)則是一名珠寶雕刻師和服務員。[10] 艾倫的家族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祖父母是俄羅斯奧地利移民,說意第緒語希伯來語德語[11][12] 艾倫的父母均出生在曼哈頓下東城[11]艾倫有一個妹妹Letty英語Letty Aronson,1943年出生,在布魯克林Midwood社區長大。

艾倫的童年不算特別愉快:父母不和,母子間關係也很僵硬。[13] 艾倫小時候常說德語。[14]希伯來語學校英語Hebrew school學習了8年之後,他進入了99公立學校(即現在的艾薩克·阿西莫夫科學與文學學院)[15]和Midwood米德伍德高中。[16]那時的他對棒球更為著迷,希望能練就一副強壯的手臂以保證被校隊選中。[17][18] 艾倫在牌技與魔術方面表現出的過人天賦也給他的同學留下了深刻印象。[19]

為了賺錢,艾倫給經紀人David O. Alber寫笑話,後者再轉賣給報紙專欄作家。他開始自稱伍迪·艾倫。17歲時,他把自己的本名改為Heywood Allen。[20] 那時他的收入已經超過了他父母收入的總和。[17]

高中畢業後,艾倫就讀於紐約大學,學習通信與電影專業。之後他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學習,但沒過多久就退學了。[21] 後來艾倫通過自學學習了課程,而不是在教室裡。[18]他最後在紐約新學院任教。他還跟隨寫作老師拉約什·埃格里英語Lajos Egri學習寫作。[18]p.74

Remove ads

影視生涯

作家與喜劇演員

19歲時,他被聘為幽默作家(humorist)赫伯·希里納(Herb Shriner)的全職寫手,一星期能掙得25美元。[22]他開始為《The Ed Sullivan Show》、《The Tonight Show》等一些電視節目寫腳本。[18][23]p.111尤其在給席德·西澤的《Caesar's Hour》寫腳本時每周能掙1500美元;同事丹尼·西蒙(Danny Simon)也為他今後寫作風格的形成提供了幫助。[22][24]

1961年,艾倫作為喜劇演員在格林尼治村俱樂部首次亮相。[22] 他發行了三張夜總會現場錄音的LP專輯:同名專輯《Woody Allen》(Colpix 518,1964年)、《Volume 2》(Colpix 488,1965年)和《The Third Woody Allen Album》(Capitol 2986,1968年)為尤金·麥卡錫的總統競選籌款。這些專輯的素材被剪輯後收錄在了雙LP專輯《Standup Comic》和《Nightclub Years 1964–1968》中,包括與米奇·羅斯英語Mickey Rose合寫的「The Moose」片段。[25] 艾倫與他的經理設計出一種充滿神經質與不安的知識分子形象——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的轉型,使得艾倫在夜總會與電視表演中站穩腳根。他的這種創新被認為對獨角類型喜劇(comedy monologue genre)與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產生了重要影響。[26]

艾倫還為流行電視秀Candid Camera撰寫腳本,並在其中幾集裡出鏡。[27][28][29]

艾倫開始給諸如《紐約客》等雜誌寫短篇故事和漫畫題標(cartoon captions)。他從《紐約客》的四位幽默大師:S.J.佩雷爾曼英語S. J. Perelman喬治·S·考夫曼英語George S. Kaufman羅伯特·本奇利還有馬克斯·舒爾曼英語Max Shulman身上汲取靈感,並將他們的素材時代化。[30][31][32][33][34]他早期作品中雙關等幽默元素受S.J.佩雷爾曼英語S. J. Perelman的影響尤甚。艾倫是個全才作家,那時他已經出版了四本短文集:[35][36]《Getting Even》、《Without Feathers》、《Side Effects》和《Mere Anarchy》。2010年,艾倫從他四本著作中挑選了73篇文章誦讀並製作成數字誦讀版本在Audible.com和iTunes上發行。艾倫亦因此獲葛萊美最佳誦讀專輯英語Grammy Award for Best Spoken Word Album提名。[37]

Remove ads

劇作家

Thumb
伍迪·艾倫與《呆頭鵝》的演員們(1969年)

1966年,艾倫的第一部舞台劇成名作《別喝生水英語Don't Drink the Water (play)》,由盧·雅各比(Lou Jacobi)、凱·梅德福德(Kay Medford)、阿尼塔·吉萊特(Anita Gillette)以及艾倫未來的搭檔托尼·羅伯茲英語Tony Roberts (actor)主演。霍華德·莫里斯(Howard Morris)導演的《別喝生水》電影版於1969年上映,傑克·格里森(Jackie Gleason)主演。艾倫很不喜歡這部1969年的電影版,因此1994年艾倫又自導自演了第三個版本在電視中放映,由馬伊姆·拜力克米高·J·福克斯主演。

艾倫編劇的《呆頭鵝》(Play It Again, Sam)於1969年2月12日在百老匯上演並大獲成功。黛安·基頓托尼·羅伯茲英語Tony Roberts (actor)亦主演了此劇。三人隨後出現在了由赫伯特·羅斯英語Herbert Ross導演的《呆頭鵝英語Play It Again, Sam (film))》電影版中。艾倫登上了1969年3月21號的《生活雜誌》封面。[38] 1981年,他編劇的《The Floating Light Bulb》在百老匯上演,但只演了65場。儘管評論褒貶不一,但這是一次難得的對艾倫童年身臨其境式的體驗,尤其是他對魔術的著迷。艾倫也寫了不少獨幕劇,比如《老塞布魯克鎮》(Old Saybrook),還有《濱河大道》(Riverside Drive)。[39]

2011年10月20日,艾倫的獨幕劇《Honeymoon Motel》作為劇集《Relatively Speaking》的一幕在百老匯上演。另兩幕分別由伊蓮·梅伊森·柯安編劇。[40]

Remove ads

早期電影

Thumb
艾倫在《傻瓜入獄計》(Take the Money and Run,1969年)

艾倫編劇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是1965年的《風流紳士英語What's New Pussycat?》。[8] 他對最終的成片感到很失望,這也使得他下定決心:今後所有他編劇的電影必須也由他導演。[8] 艾倫執導的第一部作品是1966年的《莉莉虎,怎麼啦?》。這本來是一部已經發行的日本電影,被艾倫配上了全新的英語喜劇對白。1967年,他在一部另類的007影片《007別傳之皇家夜總會》中出演一個角色。

1969年,艾倫與米奇·羅斯合寫了《傻瓜入獄計英語Take the Money and Run》劇本,由艾倫導演並任主角一職。電影上映後反響不錯。之後艾倫與聯美公司簽訂了一份協議合作拍攝多部影片,這些影片即後來的《傻瓜大鬧香蕉城》(1971年,與羅斯合作編劇)、《性愛寶典》(1972年)、《傻瓜大鬧科學城》(1973年)和《愛與死》(1975年)。[8] 《傻瓜大鬧科學城》是艾倫首次與馬歇爾·布瑞克曼英語Marshall Brickman合作編寫劇本。

1977年艾倫進入黃金時期。電影《安妮霍爾》包攬四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女主角。《安妮霍爾》為現代浪漫喜劇電影樹立了榜樣,基頓在片中的男性化著裝(那條羊毛衫上的領帶是基頓自己的)也引爆了當時的時尚潮流。影片拍攝期間的暫命名為「Anhedonia」,聽上去就像是「毫無愉快感的兇殺謎案」。拍攝工作結束後,艾倫將重點放在了男女主角間的浪漫喜劇上,對影片進行重剪,同時增加了很多笑料。剪輯後的新版本被命名為「安妮霍爾」(安妮是基頓的暱稱,霍爾是她的姓)。該片名列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的百年百大電影第35位,以及百年百大喜劇電影第4位。

1979年的《曼哈頓》是一部常被視為向紐約致敬的黑白電影。許多艾倫電影中的主角都是美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的愛恨觀也成了艾倫電影的一大特徵,包括《愛與罪》和《安妮霍爾》。《曼哈頓》講述了一個中年知識分子與她17歲女友和他朋友的情人之間的複雜關係。

其間,艾倫還拍了一部陰鬱的悲劇《心田深處》(1978年)。此片深受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的影響。《心田深處》代表著艾倫從早期的搞笑電影風格中脫離了出來。

Remove ads

1980年代

艾倫1980年代的電影,即便是喜劇,也滿是憂鬱而富有哲學意味。那時期艾倫深受歐洲導演的影響,特別是英格瑪·柏格曼費德里柯·費里尼。《星塵往事》模仿了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和柏格曼的《野草莓》;《仲夏夜性喜劇》改編自《夏夜的微笑英語Smiles of a Summer Night》;《漢娜姊妹》在影片結構和背景上借鑑了《芬妮和亞歷山大》;《無線電時代》受到《阿瑪柯德》啟發;而《情懷九月天》則類似《秋光奏鳴曲》。艾倫使用了《野草莓》的諸多元素。在《愛與罪》中,艾倫直接借用了《野草莓》中的一個場景。

《仲夏夜性喜劇》是艾倫拍的第13部電影,這也是米亞·法羅第一次主演艾倫的影片。自從黛安·基頓參拍《烽火赤焰萬里情》之後,米亞·法羅接替她成為了艾倫的新女神。

星塵往事》的主角Sandy Bates(伍迪·艾倫飾)是一個早期靠拍攝滑稽電影聲名鵲起的電影製片人,但他開始對他的觀眾感到厭倦和怨恨,因為他不想再拍這種電影。受一位朋友病逝的影響,Bates宣布:「我再也不拍搞笑滑稽的電影了。」然而所有人都過來跟他說(包括外星人),「我們喜歡你的電影,尤其是你以前拍的那些滑稽的電影。」[41] 艾倫說《星塵往事》是他拍的最好的電影之一。[42]

在《漢娜姊妹》和《愛與罪》中,艾倫將悲劇與喜劇元素柔和在了一起。《愛與罪》裡兩個不相干的故事在結尾處匯合了。他還製作了一部生動而可笑的紀錄片——《變色龍》。

另外他還拍了三部關於影視業的影片:《瘋狂導火線》,他在其中扮演一個紐約的演出商代理;《開羅紫玫瑰》,講述了大蕭條時期電影院的重要性;以及《無線電時代》,一部關於他在布魯克林童年時期的經歷和電台重要性的影片。《開羅紫玫瑰》被時代雜誌選入歷來百部最佳影片。艾倫也認為《開羅紫玫瑰》、《星塵往事》和《愛情決勝點》是他最好的三部影片。[43](艾倫認為的「最好」並非指質量,而是因為這三部影片最接近他的設想。)

1989年,艾倫與法蘭西斯·科波拉馬丁·史柯西斯合作並拍攝了《大都會傳奇》,一部關於紐約人的多段式電影。其中艾倫導演的短片《俄狄浦斯的煩惱》,講了一個神經質的律師與他喋喋不休的母親的故事。

Remove ads

1990年代

1992年拍攝的《影與霧英語Shadows and Fog》是一部向德國表現主義致敬的黑白電影,並使用了庫特·魏爾的音樂劇。艾倫隨後拍攝了廣受好評的《丈夫和妻子》(1992年),並獲得了兩項奧斯卡提名:最佳女配角(朱迪·戴維斯)和最佳原創劇本(伍迪·艾倫)。電影《曼哈頓神秘謀殺》(1993)結合了懸疑與黑色喜劇,並標誌著黛安·基頓艾倫·艾爾達安傑麗卡·休斯頓的回歸。

之後艾倫轉向相對更輕鬆的影片,如《百老匯上空子彈》(1994年),這也使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提名。在隨後的音樂電影《大家都說我愛你》(1996)中,歌唱和舞蹈場面與佛雷·亞斯坦琴吉·羅傑斯主演的許多音樂劇相類似。在喜劇《非強力春藥》(1995年)中,希臘戲劇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蜜拉·索維諾也憑藉此片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1999年艾倫的爵士喜劇《甜蜜與卑微》也被提名了兩項奧斯卡獎,分別是西恩·潘(最佳男主角)和薩曼莎·莫頓英語Samantha Morton(最佳女配角)。1990年代末,艾倫從這些輕鬆喜劇轉向拍攝較為深刻的諷刺影片,如《解構哈利》(1997年)和《名人百態》(1998年)。

Remove ads

2000年代

艾倫的《業餘小偷》(2000年)與1942年S.J.佩雷爾曼英語S. J. Perelman編劇的《盜竊公司》劇情上非常相似。[44] 艾倫從來沒有談到過這是否是故意為之或是受其啟發。《業餘小偷》是艾倫與夢工廠合作的第一部電影,同時代表著一種方向的轉變:艾倫開始參與更多的訪談,並試圖回歸他早先的搞笑路線(slapstick roots)。該片票房還算成功,國內票房收入達1,700萬美元。但艾倫接下來的四部影片票房則不盡如人意——包括艾倫預算最高的影片——《玉蠍子的魔咒》(2600萬美元預算),以及《好萊塢式結局》、《奇招盡出》、和《雙面瑪琳達》。這些影片在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上均被標示為「爛」(rotten)的評級,平均國內票房不足四百萬美元。[45] 一些影評家稱艾倫的影片自從1999年的《甜蜜與卑微》以來就一直欠佳,並表示艾倫電影的黃金時代已離他遠去。[46] 艾倫還讓他的教子昆西·羅斯(Quincy Rose,米奇·羅斯的兒子)在《雙面瑪琳達》中飾演了一個角色。2001年艾倫當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47]

愛情決勝點》(2005年)是艾倫這十年間最成功的影片,好評如潮。[48] 拍攝地設在倫敦,並由強納森·萊斯·梅爾史嘉蕾·喬韓森主演。《愛情決勝點》的劇情明顯比艾倫的前四部夢工廠電影更為陰暗。在《愛情決勝點》中,艾倫的主角設定從智慧的紐約上層階級轉向富有的倫敦上層階級。該片國內票房超過2300萬美元(比他20年來拍攝的任何一部影片都要多),全球票房超過6200萬美元。[49] 《愛情決勝點》為艾倫贏得了自1998年以來的第一個奧斯卡獎提名——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同時也獲得了自1987年以來第一次金球獎提名——最佳導演提名和最佳劇本提名。艾倫在接受《首映》雜誌採訪時稱,這是他所拍過的最棒的一部電影。[50]

艾倫繼續回到在倫敦拍攝的影片《遇上塔羅牌情人》,主演仍是史嘉蕾·喬韓森,還有伊恩·麥克夏恩休·傑克曼凱文·麥克納利英語Kevin McNally和艾倫自己。該片於2006年7月28日上映,評價褒貶不一。他還在倫敦拍攝了《命運決勝點》,2007年11月上映,由柯林·法洛伊旺·麥奎格湯姆·威金森主演。

在結束了他的第三部倫敦電影之後,艾倫前往西班牙。他簽訂了一項協議——在阿維萊斯巴塞隆納奧維耶多拍攝電影《情遇巴塞隆納》。該片於2007年7月9日開拍,由史嘉蕾·喬韓森、哈維爾·巴登蕾貝卡·霍爾潘妮洛普·克魯茲主演。[51][52] 艾倫在談到該片的拍攝經驗時稱:「對我來說西班牙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國家。我很高興來到西班牙,並且第一次與Mediapro(Mediapro是西班牙的一個電影電視交流合作組織,1994年成立於巴塞隆納)合作拍攝影片。」《情遇巴塞隆納》獲得一致好評,並贏得了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電影。潘妮洛普·克魯茲憑藉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艾倫說他在歐洲市場上「倖存」了下來。歐洲觀眾似乎更易接受艾倫的電影,尤其在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那兒有他的大批粉絲(《好萊塢式結局》中的玩笑)。 「美國已變得與以前完全不同了,如今很難拍好一部小製作電影,」艾倫在2004年的一次訪談中說到。「貪得無厭的工作室不是不關注好片。如果拿到一部好片他們會更高興,但能賺錢才是他們的目標。他們只希望這100萬能變成5億美元。」[53]

2008年4月,他開始拍攝瞄準老年觀眾群的影片《紐約遇到愛》,由拉里·大衛派翠西亞·克拉克森[54]伊雯·瑞秋·伍德主演。[55] 該片於2009年上映,[56]是一部劇情從拙劣的自殺企圖轉向凌亂三角戀的黑色喜劇。艾倫在1970年代就完成了《紐約遇到愛》的劇本,其中拉里·大衛所飾演的角色最早是為澤羅·莫斯苔英語Zero Mostel準備的,後者於《安妮霍爾》上映那年去世。

2010年代

遇見陌生人》,又一部在倫敦拍攝的影片,由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喬許·布洛林安東尼·霍普金斯阿努潘·凱爾英語Anupam Kher芙蕾達·平托娜歐蜜·華茲主演。影片於2009年7月開拍。2010年9月23日在美國上映,2010年5月亮相坎城影展後,2010年9月12日入圍多倫多國際影展。艾倫宣布,他的下一部電影將命名為《午夜·巴黎》,[57]主演安德林·布洛迪歐文·威爾森瑪莉詠·柯蒂亞瑞秋·麥亞當斯凱西·貝茨麥可·辛蓋得·艾馬勒以及時任法國第一夫人的卡拉·布魯尼。電影跟隨一對年輕未婚夫婦在巴黎看到自己的人生轉變。2011年5月12日,該片作為第64屆坎城影展的開幕影片亮相。在記者招待會上,艾倫說他想「向人們動情地展示這座城市」。「我只想讓這部電影成為我看巴黎的方式——讓巴黎盡收眼底。」[58] 《巴黎午夜》已經超越《漢娜姊妹》成為艾倫在本土最賣座的電影,[59]收穫一致好評,並已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此片標誌著艾倫的回歸。[60]他的下一部電影,《愛上羅馬》,是一部2012年上映的羅馬喜劇集。此片由四組故事組成,使用義大利語和英語對話。這也是艾倫自《遇上塔羅牌情人》之後首次參演自己的影片。[61]

2013年7月上映的作品《藍色茉莉》在舊金山和紐約拍攝[62],由凱特·布蘭琪亞歷·鮑德溫莎莉·霍金斯主演,講述紐約貴婦茉莉在家庭破敗後投奔妹妹的故事,表現了茉莉經歷的人生巨大落差和心理崩潰的過程。[63]《藍色茉莉》收穫了普遍的好評,布蘭切特也因其精彩的演繹收穫了廣播影評人協會獎第71屆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等在內的許多影后殊榮。

2014年10月上映的《月光下的魔法》由艾瑪·史東柯林·佛斯主演,[64] 背景設定在1930年代的法國。[65]

未來項目

多年來艾倫一直想拍一部關於爵士樂紐奧良起源的電影,暫名《美國藍調》。電影講述路易斯·阿姆斯壯西德尼·白塞英語Sidney Bechet完全不同的職業生涯。艾倫表示影片預算在8000萬至1億美元左右,因此難以開拍。[66]

2022年9月,伍迪·艾倫表示,當其完成第50部電影《Wasp 22》後便會退休。[67]該片即後來的《迷失幸運兒》,入選第80屆威尼斯影展非競賽單元,2023年9月27日在法國上映。

舞台劇生涯

作為名電影導演的同時,艾倫也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早在1960年他就為滑稽戲《From A to Z》寫過小品。他的首次成功是1966年的《別喝生水》,近兩年時間內在百老匯演出了598場。1969年,他編劇的《呆頭鵝》上演並再次大獲成功,也捧紅了艾倫和黛安·基頓。此劇連演453場並獲三項東尼獎提名,儘管艾倫本人並未獲得任何提名。[68]

1970年代艾倫寫了許多獨幕劇,尤其是《God》和《Death》。這兩部劇後來被收錄在1975年出版的短文集《Without Feathers》中。1981年,艾倫的《The Floating Light Bulb》在百老匯上演。儘管收穫兩項東尼獎提名和一項托尼最佳表演獎,但是此劇叫好不叫座,只演了62場。[69]1995年,在離開劇場舞台許多年後,艾倫帶著他的新獨幕劇《中央公園西路》(Central Park West)——作為由艾倫、大衛·馬梅英語David Mamet伊蓮·梅合作的《Death Defying Acts》的其中一幕重返劇場。[70]

接下來的許多年裡,艾倫並未直接地參與舞台劇,只有一些他以往的作品被舞台劇化並上演。作品《God》在里約熱內盧巴西銀行文化中心上演[71],電影《百老匯上空子彈[72]和《情懷九月天[73] 被改編後分別搬上了義大利和法國的劇場舞台。這些作品的舞台劇化艾倫均未參與。1997年有傳言稱艾倫將重返劇場舞台,而且讓他的現任妻子順宜·普列文擔任主角,不過該傳言被證偽。[74]

2003年艾倫終於重返舞台——《文思枯竭》(Writer's Block),一場由兩部獨幕劇《老塞布魯克鎮》(Old Saybrook)與《濱河大道》(Riverside Drive)組成的戲劇晚會在外百老匯上演。門票很快銷售一空。[75]這場演出標誌著艾倫作為戲劇導演的首次亮相。[76]同年有報道稱,艾倫基於《百老匯上空子彈》又寫了一部音樂劇,不過該劇從未露面。[77] 艾倫自1981年以來的首部多幕劇《A Second Hand Memory[78],由艾倫導演,於2004年在外百老匯上演。[75]

2007年6月,據稱艾倫又將在戲劇生涯中增加兩個創舉,導演一部不是他寫的作品以及導演一部歌劇——改編自普契尼著名歌劇《賈尼·斯基基[79],並於2008年9月6日在多蘿西·錢德勒劇院上演。[80] 此劇後來成為2009年6月在義大利城市斯波萊托舉辦的兩個世界音樂節的開幕劇。[81]2011年10月,艾倫的獨幕劇《Honeymoon Motel》出現在百老匯獨幕劇集《Relatively Speaking》中[82],由約翰·特托羅導演,伊蓮·梅伊森·柯安亦參演了此劇。[83]

紀錄艾倫的電影及著作

除了《野人藍調》,還有許多記錄伍迪·艾倫的作品,包括2002年由時代雜誌電影評論家理查·什克爾英語Richard Schickel執導的電視紀錄片《伍迪·艾倫:忘了我是誰》,該片反覆穿插對艾倫的訪談與他的電影片段,另外還包括一部由法國導演尚盧·高達執導的採訪短片《Meetin' WA》。2011年公共電視網美國導演大師系列出品了一部更為全面的紀錄片《記錄伍迪·艾倫》,該片由羅伯特·B·維德英語Robert B. Weide導演。[8]

艾瑞克·萊克斯英語Eric Lax編寫了《Woody Allen: A Biography》一書。[84] 1976年至1984年Stuart Hample編繪了一系列基於伍迪·艾倫電影角色的漫畫《Inside Woody Allen》。

個人生活

婚姻及情人關係

艾倫結過三次婚:分別與哈琳·羅珊英語Harlene Rosen(1956年至1962年),路易斯·拉塞爾英語Louise Lasser(1966年至1970年)和他的現任妻子順宜(1997年至今)。艾倫雖然與米亞·法羅有著長達12年的情人關係,但兩人從未結婚。艾倫也與黛安·基頓斯泰西·內爾金英語Stacey Nelkin保持了10年的情人關係。

哈琳·羅珊

19歲時,艾倫與16歲的哈琳·羅珊英語Harlene Rosen結婚。[85] 婚姻自1954年起至1959年止。

路易斯·拉塞爾

艾倫於1966年與路易斯·拉塞爾英語Louise Lasser結婚。他們在1969年離婚。至1997年為止艾倫一直都未再娶。離婚後,拉塞爾參演了艾倫的三部電影——《傻瓜入獄記》,《傻瓜大鬧香蕉城》,和《性愛寶典》,並客串過後來的《星塵往事》。

黛安·基頓

1970年,黛安·基頓出演了艾倫的百老匯劇《呆頭鵝》。排練過程中,她與艾倫彼此吸引成為情侶。即使在他們分手一年後,她仍繼續主演了艾倫的許多電影。《安妮霍爾》對她與艾倫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影片。據說安妮這個角色是專門為她而寫的,黛安·基頓本名就叫黛安·霍爾。隨後她在影片《內心深處》中飾演一個詩人角色。再接下來則是影片《曼哈頓》。1987年,她在影片《無線電時代》中客串了一個角色。她還接替了與艾倫爆發矛盾衝突的米亞·法羅出演了影片《曼哈頓神秘謀殺》。在這之後基頓沒有再出演過艾倫的影片,不過他們自情人關係結束後一直保持著親密的友誼。[86]

斯泰西·內爾金

洛杉磯時報》稱,[87] 電影《曼哈頓》就是基於女演員斯泰西·內爾金英語Stacey Nelkin與艾倫之間的情人關係所寫成的,儘管艾倫從未公開承認他們間的關係。斯泰西·內爾金原本在《安妮霍爾》中有戲份,不過後來被剪去。據報道,她認識艾倫那時才17歲,是紐約史岱文森高中的學生。[88][89][90]

米亞·法羅

Thumb
米亞·法羅(攝於2008年班吉)

1980年左右,艾倫開始與米亞·法羅交往。她主演了艾倫從1982年到1992年的大部分電影。法羅與艾倫從未結婚,並保持分居。[91]他們領養了兩個孩子,迪倫·法羅和摩西·法羅。他們也有一個親生孩子羅南·法羅。然而據2003年《名利場》雜誌報道稱,法羅認為羅南「有可能」是她與她第一任丈夫法蘭克·辛納屈的孩子。法羅說她與西納特拉「從未真正分手」。[92]

艾倫沒有領養法羅其餘的子女,包括順宜·法羅·普列文(法羅和安德烈·普列文的養女,即順宜·普列文)。1992年,法羅發現了艾倫所拍的順宜的裸照,那時順宜才20歲。隨後法羅與艾倫分手。[93][94] 在她的自傳 《What Falls Away》 中,法羅說艾倫承認了與順宜的不正當關係。[95]

法羅與艾倫分手後,一場關於三個孩子監護權的漫長爭奪戰開始了。在訴訟過程中,法羅稱艾倫性騷擾他們的養女迪倫,而迪倫當時只有7歲。法官最終判決性騷擾指控不成立。[96]不過法羅最終贏得了子女的監護權。艾倫被剝奪了對迪倫的探視權,並被令只限在監督下探視羅南。14歲的摩西選擇不見艾倫。[97]

2005年《名利場》採訪時稱,[98]艾倫認為儘管與養女的醜聞已經損害到了他的名聲,但法羅所發現的順宜的裸體照片「只是一場偶然,這甚至是一件幸事......是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捩點」。在談到他與法羅的關係時,他說,「好多事情要放到現在我肯定不會那麼做......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早點和法羅分手的好。」 2001年6月22日路透社援引艾倫的話說,「什麼是醜聞?我愛上了這個女孩,我娶了她。到現在我們已經結婚15年了。根本不存在什麼醜聞,但人們喜歡把這看作是醜聞——我並不反感,因為等我快去世時我也可以說,我也曾經有過醜聞。」[99]

順宜·普列文

Thumb
伍迪·艾倫和順宜·普列文出席2009年的翠貝卡電影節

1992年,在艾倫與米亞·法羅分手後,艾倫繼續與順宜保持情人關係。雖然艾倫與法羅從未結婚,[91][100]且不是順宜的合法繼父,但艾倫與順宜經常被說成繼父與繼女相戀,因為順宜是法羅的合法養女也是艾倫兒子的姐姐。[101]

1991年艾倫剛和順宜相戀時,艾倫56歲而順宜只有21歲。當被問及年齡差異是否有礙於他們平等關係的維繫時,艾倫說平等並非是必需品,「你遇見某人並愛上了她,這就夠了。」[102]艾倫與順宜於1997年結婚。[103]

羅南·法羅公開譴責艾倫,並稱根本不想再見到他。2012的父親節時他發了一條推文諷刺艾倫:「父親節快樂——或者說,姐夫節快樂。」[104]

順宜和艾倫有兩個養女,分別是Bechet Dumaine(1999年生於中國)和Manzie Tio(2000年生於德克薩斯州)。

單簧管樂手

Thumb
伍迪·艾倫在2003年9月維也納爵士音樂節上與Jerry Zigmont和Simon Wettenhall演奏

艾倫是一個充滿激情的爵士樂迷。這可以從他的電影配樂上看出來。他從小就開始吹單簧管,還給自己起了一個藝名叫Woody Herman。[105]自20世紀60年代後期起他就開始公開演奏,特別是與典藏廳爵士樂團一起為影片《傻瓜大鬧科學城》配樂。[106]

每周一晚,艾倫與他的紐奧良爵士樂團都會在曼哈頓的卡萊爾酒店演出。[107]紀錄片《野人藍調》(芭芭拉·庫珀英語Barbara Kopple導演)記錄了艾倫和他的樂團在1996年時的歐洲巡演,包括他與順宜的關係。到目前為止紐奧良爵士樂團已經發行了兩張專輯:《The Bunk Project》(1993年)和《the soundtrack of Wild Man Blues》(1997年)。

2008年6月,艾倫和他的樂團連續兩晚在蒙特婁國際爵士音樂節上演出。[108]

關於精神分析

艾倫已經看了超過37年的精神分析師,他的影片中也經常出現精神分析相關的內容。甚至於在為動畫《小蟻雄兵》配音時艾倫依然用他經典的神經質腔調。

約翰·巴克斯特英語John Baxter (author)在《Woody Allen: A Biography》一書中寫道:「艾倫顯然覺得精神分析很刺激,甚至很興奮。」[109]艾倫說他自從娶了順宜就再沒看過精神分析師。他說他仍有幽閉恐懼症廣場恐懼症[98]艾倫在2008年的一次採訪時將自己描述為「Militant Freudian Atheist」(好戰的佛洛伊德式無神論者)。[110]

性騷擾指控

早於1992年,艾倫的養女狄倫·法羅(Dylan Farrow)就指控過艾倫曾對自己性騷擾。艾倫全盤否認,並指出這是米亞·法羅因一己之私而對狄倫所作出的惡意操控,艾倫後在1993年對米亞提起對於狄倫、羅南及摩西的一方監護權訴訟。1993年3月,經過耶魯紐哈芬醫院兒童性虐待部門長達6個月的調查後,結論為:狄倫未被性騷擾。1993年6月,法官駁回艾倫的一方監護權請求,並指出:雖不認為艾倫對於狄倫的行為是帶有性意味的,但是是「嚴重不適當的」。刑事方面,於1993年9月,聯邦檢察官說明,雖然具有相當理由認為艾倫的性騷擾犯罪嫌疑成立,但基於「避免將兒童置於訴訟過程中的嚴苛與不確定之不合理風險」,他不會起訴。

2014年2月,狄倫在一封公開信中再度重申自己以前做過的指控。「只要[她]能記得」艾倫讓她感到不舒服,她舉例說,艾倫會穿著內衣和她上床睡覺,為了躲他,她會躲起來[111]。艾倫稱這些指控「不真實和可恥的」[112][113]。與艾倫關係疏遠的兒子羅南·法羅表示他相信狄倫的說法[114]。 2017年,法羅在自己工作的《紐約客》上揭發了哈維·溫斯坦性騷擾事件[115]。在溫斯坦爭議爆發後,幾位演員也表示,他們後悔與艾倫合作,在將來也不會再和他共事;包括格里芬·紐曼英語Griffin Newman[116]艾倫·佩姬[117]大衛·克倫荷茨[118]葛莉塔·潔薇[119]蜜拉·索維諾[120]

軼事

關於奧斯卡頒獎典禮

艾倫的電影屢受奧斯卡青睞,但艾倫幾乎從不參加包括奧斯卡在內的電影頒獎典禮。艾倫給出的公開解釋是:他要參加周一晚上的單簧管演出。早在1973年,伍迪艾倫在自己的電影《傻瓜大鬧科學城》未獲奧斯卡提名後,就第一次明確表達了這種想法:「評獎什麼的最傻了,我沒法忍受別人評價我,如果他們說你配得到這個獎你就接受了,那麼下次他們說你不配的時候,你也得接受。」[121] 唯一一次例外是在2002年第7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艾倫受組委會之邀請來做「關於紐約的電影」這一環節的介紹嘉賓。艾倫申明說:「我不必給予什麼,也不必接受什麼。我只想談一談紐約市。」[122] 艾倫出場時全會場起立鼓掌歡迎。[123] [124] 之後大屏幕播放了一部由許多紐約取景影片的片段剪輯而成的短片,片首片尾均出自艾倫的影片《曼哈頓》。

關於片頭字體

艾倫經常使用一種名為溫莎英語Windsor (typeface)(Windsor)的字體,從《安妮霍爾》開始(除《內心深處》外),影片片頭均使用了這種字體或其變體。[125] 據稱當時艾倫正在為《愛與死》尋找合適的字體。一次早餐上艾倫遇見了美國字體設計師Ed Benguiat,他向艾倫推薦了這款字體。艾倫很喜歡,並在之後幾乎所有的影片中使用了這種字體。溫莎字體亦成為艾倫電影的標誌之一。[126]

得獎與提名

影視作品

執導電影

  • 1966年:《莉莉虎,怎麼啦?》(What's Up, Tiger Lily?)
  • 1969年:《傻瓜入獄記》(Take the Money and Run)
  • 1971年:《香蕉》(Bananas)
  • 1972年:《性愛寶典》(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But Were Afraid to Ask)
  • 1973年:《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
  • 1975年:《愛與死》(Love and Death)
  • 1977年:《安妮霍爾》(Annie Hall)
  • 1978年:《我心深處》(Interiors)
  • 1979年:《曼哈頓》(Manhattan)
  • 1980年:《星塵往事》(Stardust Memories)
  • 1982年:《仲夏夜性喜劇》(A Midsummer Night's Sex Comedy)
  • 1983年:《變色龍》(Zelig)
  • 1984年:《瘋狂導火線》(Broadway Danny Rose)
  • 1985年:《開羅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 1986年:《漢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 1987年:《那個時代》(Radio Days)
  • 1987年:《情懷九月天》(September)
  • 1988年:《另一個女人》(Another Woman)
  • 1989年:《大都會傳奇》(New York Stories)片段「俄狄浦斯的煩惱」(Oedipus Wrecks)
  • 1989年:《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
  • 1990年:《艾莉絲》(Alice)
  • 1992年:《影與霧》(Shadows and Fog)
  • 1992年:《賢伉儷》(Husbands and Wives)
  • 1993年:《曼哈頓神秘謀殺》(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 1994年:《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
  • 1995年:《非強力春藥》(Mighty Aphrodite)
  • 1996年:《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 1997年:《解構哈利》(Deconstructing Harry)
  • 1998年:《名人錄》(Celebrity)
  • 1999年:《甜美與卑微》(Sweet and Lowdown)
  • 2000年:《時空竊賊》(Small Time Crooks)
  • 2001年:《愛情魔咒》(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
  • 2002年:《好萊塢大結局》(Hollywood Ending)
  • 2003年:《說愛情,太甜美》(Anything Else)
  • 2004年:《雙面瑪琳達》(Melinda and Melinda)
  • 2005年:《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 2006年:《遇上塔羅牌情人》(Scoop)
  • 2007年:《命運決勝點》(Cassandra's Dream)
  • 2008年:《情遇巴塞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 2009年:《紐約遇到愛》(Whatever Works)
  • 2010年:《命中注定,遇見愛》(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
  • 2011年:《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 2012年:《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
  • 2013年:《藍色茉莉》(Blue Jasmine)
  • 2014年:《魔幻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
  • 2015年:《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
  • 2016年:《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
  • 2017年:《愛情摩天輪》(Wonder Wheel)
  • 2019年:《雨天·紐約》(A Rainy Day in New York)
  • 2020年:《里夫金的電影節》(Rifkin's Festival)
  • 2023年:《迷失幸運兒》(Coup De Chance)

電影劇本

  • 1965年 :《風流紳士》(What's New Pussycat?),由Clive Donner執導
  • 1969年 :《別喝生水》(Don't Drink the Water),由Howard Morris執導
  • 1965年 :《呆頭鵝》(Play It Again, Sam),由赫伯特·羅斯執導

電視電影

  • 1994年 :《別喝生水》(Don't Drink the Water)

短片

  • 1971年 :《哈維沃靈格的故事》(Men of Crisis: The Harvey Wallinger Story)
  • 2001年 :《紐約之聲》(Sounds from a Town I Love)

電視

更多資訊 時間, 節目名 ...
時間 節目名 任職
1950年-1955年 《The Colgate Comedy Hour》 腳本作者
1956年 《Caesar's Hour》 腳本作者
1964年 《The Tonight Show》 嘉賓主持
1970年–1971年 《Hot Dog》 主持人
2011年 《記錄伍迪·艾倫》(Woody Allen: A Documentary)
美國大師系列(American Masters) (PBS & WNET)[127]
紀錄片主角,由羅伯特·B·維德英語Robert B. Weide執導
關閉

舞台劇作品

更多資訊 年份, 劇目 ...
年份 劇目 任職 演出地
1960年 From A to Z 編劇 傑拉德·舍恩費爾德劇院(原普利茅斯劇院,Plymouth Theatre)
1966年 別喝生水》(Don't Drink the Water) 編劇 佛羅里達州椰林劇場(Coconut Grove Playhouse)
1969年 呆頭鵝》(Play It Again, Sam) 編劇,演員(飾演Allan Felix) 伯德赫斯特劇院(Broadhurst Theatre)[128]
1975年 God 編劇
1975年 Death 編劇
1981年 The Floating Light Bulb 編劇 維維安·博蒙特劇院(Vivian Beaumont Theater)
1995年 中央公園西路》(Central Park West) 編劇 Variety Arts Theatre
2003年 《老塞布魯克鎮》(Old Saybrook) 編劇,導演 大西洋戲劇協會(Atlantic Theatre Company)
2003年 《濱河大道》(Riverside Drive) 編劇,導演 大西洋戲劇協會(Atlantic Theatre Company)
2004年 A Second Hand Memory 編劇,導演 大西洋戲劇協會(Atlantic Theatre Company)
2011年 《Honeymoon Motel》 編劇 布魯克斯·阿特金斯劇院(Brooks Atkinson Theatre)
2013年 《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 編劇 聖詹姆士劇院(St. James Theatre)
關閉

相關書目

劇作

  • 《Don't Drink the Water: A comedy in two acts》 (1967年), ASIN B0006BSWBW
  • 《Play It Again, Sam》 (1969年), ISBN 978-0-394-40663-3
  • 《God: A comedy in one act》 (1975年), ISBN 978-0-573-62201-4
  • 《The Floating Light Bulb》 (1981年)
  • 《Three One-Act Plays: Riverside Drive / Old Saybrook / Central Park West》 (2003年), ISBN 978-0-8129-7244-3
  • 《Writer's Block: Two One-Act Plays》 (2005年), ISBN 978-0-573-62630-2 (包含 Riverside DriveOld Saybrook
  • 《A Second Hand Memory: A drama in two acts》 (2005年)
  • 獨幕劇作《God》與《Death》均包含在艾倫1975年出版的短文集《Without Feathers》中 (見「短文集」列)
  • 《中央公園西路》 (2010年,譯者:寧一中), ISBN 978-7-5327-5046-7 (包含三部獨幕劇:《中央公園西路》、《老塞布魯克鎮》與《濱河大道》)

短文集

合集

  • 《Complete Prose of Woody Allen》 (1992年), ISBN 978-0-517-07229-5 (艾倫三部短文集:《Getting Even》、《Without Feathers》與《Side Effects》的合集)
  • 《The Insanity Defense: The Complete Prose》。 New York: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2007年, ISBN 978-0-8129-7811-7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