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蒂斯·李梅替稍早負責重建第二十轟炸機司令部的海伍德·漢塞爾(Haywood S. Hansell Jr.)准將,並接手指揮第21轟炸機司令部(XXI Bomber Command)。此時他發現日本群島的上空的高空氣流問題仍舊無法解決,因此影響投彈精確度。最後李梅也考量到日本陸海軍航空兵的夜間戰鬥力較為低下,且
姬路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姬路市的「軍都」地位,加上姬路是重要的鐵路樞紐和工業都市,使得姬路成為美國第21轟炸機司令部(英语:XXI Bomber Command)的轟炸目標。姬路在二戰末期的1945年6月22日和7月3日兩次遭到大規模空襲,其中又以7月3日空襲的規模最大。美軍在這場空襲中擲下了767噸炸藥,摧毀了姬路市63
八幡空袭3月,第20轰炸机司令部共从中国和印度基地发动49次空袭,其中九次打击日本本土,但“马特霍恩作战”没有达成目标。第21轰炸机司令部(XXI Bomber Command)在1944年10月28日开始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发执行任务,虽然起初也遇到困难,但事实证明这些行动更加有效,第20轰炸机司令部因此也在
空襲日本打击日本列岛绝大多数地区后返航。塞班岛机场建设期间,日本多次出动战机空袭。 1944年10月,第二十航空队下属的第21轰炸机司令部(XXI Bomber Command)开始抵达马里亚纳群岛,部队司令海伍德·汉塞尔(Haywood S. Hansell)准将也曾投身第八航空队对德作战。10至11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略轟炸·威廉·尼米兹的跳島戰術占领了距离日本足够近的太平洋岛屿,使其在B-29的射程内时,第二十航空队被分配到第二十一轰炸机司令部(英语:XXI Bomber Command),该司令部对日本本土岛屿进行了更有效的轰炸。驻扎在马里亚纳群岛(主要是关岛和天宁岛)的B-29能够携带全部炸弹,并由货船和油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