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訊網協會(英語: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縮寫W3C),又稱W3C理事會,是全球資訊網的主要國際標準組織[2],為半自治非政府組織(quasi-autonomou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7年2月4日) |
歷史
全球資訊網協會(W3C)由提姆·柏內茲-李於1994年10月離開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後成立,在歐盟執委會和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的支持下成立於麻省理工學院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MIT/LCS)[2],DARPA推出了ARPANET,是網際網路的前身之一。
該組織試圖透過W3C制定的新標準來促進業界成員間的相容性和協定。不相容的HTML版本由不同的供應商提供,導致網頁顯示方式不一致。聯盟試圖讓所有的供應商實施一套由聯盟選擇的核心原則和元件。
CERN最初打算做為W3C的歐洲分支機構,然而CERN希望把重點放在粒子物理而不是資訊技術上。1995年4月,法國國家資訊與自動化研究所(INRIA)成為W3C的歐洲機構。1996年9月,慶應義塾大學SFC研究所成為W3C亞洲機構[3]。從1997年開始,W3C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區域辦事處。截至2009年9月,已有十八個區域辦事處,涵蓋澳大利亞、比荷盧聯盟、巴西、中國、芬蘭、德國、奧地利、希臘、香港、匈牙利、印度、以色列、義大利、大韓民國、摩洛哥、南非、西班牙、瑞典[4]。2013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為W3C中國機構。2016年,W3C在英國和愛爾蘭建立了區域辦事處。
標準
為解決網路應用中不同平台、技術和開發者帶來的不相容問題,保障網路資訊流通得順利完整,全球資訊網協會制定了一系列標準並督促網路應用開發者和內容提供者遵循這些標準。標準的內容包括使用語言的規範,開發中使用的導則和解釋引擎的行為等等。W3C也制定了包括XML和CSS等的眾多影響深遠的標準規範。
但是,W3C制定的網路標準似乎並非強制,而只是推薦標準,因此部分網站仍然不能完全實現這些標準,特別是使用早期所見即所得網頁編輯軟體設計的網頁往往會包含大量非標準代碼。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