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国自由主义新闻及评论网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Vox是美國沃克斯傳媒旗下的新聞評論網站,持自由主義立場[2]。網站於2014年4月由以斯拉·凱恩、馬修·伊格萊西亞斯和梅麗莎·貝爾創辦,特點是解釋性新聞[3]。Vox還擁有一個YouTube頻道、多個部落格節目,也和Netflix合作打造五檔節目。
Vox成立前,以斯拉·克萊因是《華盛頓郵報》旗下公共政策部落格「Wonkblog」的主編[4]。一開始,他打算向報社編輯籌集資金創辦新網站,然而提議遭到拒絕,於是在2014年1月離開報社,供職於另一家通訊公司沃克斯傳媒[4][5]。《紐約時報》形容沃克斯傳媒是「一家打造媒體的技術型公司」,而非一家站在「傳統媒體」對立面的企業[5]。克萊因利用自己的職務成立Vox,為網站聘請新的記者[4]。他希望「改善新聞技術」,打造一個令新聞通俗易懂的網路平台[5]。網站團隊的20人都是各自話題領域的專家,他們包括《Slate》的馬修·伊格萊西亞斯、梅麗莎·貝爾,以及克萊因在《華盛頓郵報》時的同事[5][6][7][8]。網站於2014年4月6日正式上線,克萊因擔綱主編[4][9]。
克萊因在開篇社論《政治是如何愚弄我們的》("How politics makes us stupid")中,援引了耶魯法學院教授丹·卡漢的民眾保護自己不受與自己核心信念衝突的資訊威脅的理論,表達他個人對政界兩極分化現狀的苦惱[10]。
2016年6月,Vox暫停網站作者埃米特·雷森職務。雷森曾在推特上發布多條號召製造騷亂反對川普的推文,其中6月3日的一條敦促人們:「如果川普來到你的鎮上,只管騷亂吧。」推文發布的第二天,加利福尼亞州聖荷西的反唐納·川普抗議運動演變成暴力衝突[11][12][13][14]。同年,伊莉莎白·普蘭克獲聘為網站的政治記者[15],她在2017年上線了與沃克斯傳媒合作的系列節目《女性分裂合眾國》(Divided States of Women)[16]。
2017年9月,克萊因發布聲明,宣布退居普通編輯行列,總編位置由勞倫·威廉斯接替[17][18]。2020年底,克萊因、威廉斯與伊格萊西亞斯相繼離開Vox[19]。2021年3月,《大西洋雜誌》常務編輯斯瓦蒂·沙瑪出任Vox總編[20]。
Vox的創始編輯表示,網站力求用一般在傳統新聞來源中找不到的背景資訊來解釋新聞[21]。為了重新使用在2014年重新發布前的作品,Vox打造了金絲雀亮黃色的「堆疊式卡片」,提供一篇文章的背景和術語定義。這些卡片將會以「一個人用些許態度建立的維基頁面」的形式永久留存[22]。例如,術語「保健交易」(insurance exchange)可能會在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的報道中重複使用[22]。
由於Vox採用沃克斯媒體的Chorus內容管理系統,記者可以輕鬆創作帶有複雜視覺效果和轉場效果(例如隨著讀者捲動頁面而改變的相片)的文章[22]。沃克斯媒體旗下網站的目標群體是收入六位數、受過教育、屋主不超過35歲的家庭[22]。
Vox自2014年起在YouTube設立同名頻道,定期發布針對新聞和資訊主題的影片[23]。這些影片通常附在網站的文章中,所涵蓋主題一般與網站文章的常規主題相似[24]。截至2020年1月15日,頻道獲得711萬人訂閱,17億次觀看[23]。內容主要圍繞時事、特定事件時間軸及有趣知識[25]。
2018年5月,Vox聯合Netflix推出周播電視節目《流行大百科》[26][27]。由於該節目獲得不錯的反響,雙方之後又推出了衍生節目《腦內解碼》[28]、《性解碼》[29]、《冠狀病毒解碼》[30]和《投票解碼》[31]。
Vox的員工開設了十檔播客節目[32]:
2014年3月,網站尚在試運營階段[46],保守主義時事評論員艾瑞克·艾瑞克森批評國債「並不成問題」的影片[47]。
網站上線便獲得媒體紛紛關注[48]。差不多同一時間,FiveThirtyEight和《紐約時報》的「The Upshot」等其他幾家資料和科普網站上線[49][50]。外界指網站的特點標題黨式標題增強了共享性,類似於「時事維基百科」[48]。
上線後不久,保守主義作家大衛·哈山尼在《聯邦主義者》雜誌的文章《Vox是如何愚弄我們的》("How Vox makes us stupid")中,批評網站的「解釋性新聞」概念,指該站別有用心地甄選事實,所謂「解釋性新聞」原生地排除了相反和不同的觀點[51]。《本周》的帕斯卡-伊曼紐尔·高布里(Pascal-Emmanuel Gobry)指出網站製造「用問答形式偽裝的偏袒性評論」,批評網站的創始陣容「大多數由意識形態上傾向自由主義的人士組成」[52]。該刊的龍·斯派思(Ryu Spaeth)描述了網站的運作:「它從本質上採集新聞(換而言之是給定時間中發生在世界上的事件),把它放入吸引年輕、自由主義受眾的框架」[53]。
《經濟學人》評論了凱恩的開篇社論[54],表示網站「光明、有前途」,網站「提供更多,更好,更清晰的資訊」的前提「非常值得尊敬」,將網站的使命與約翰·濟慈的消極能力作積極的評價[10]。2014年12月,Deadspin網站發表文章詳細列出Vox每次糾正文章的事實性錯誤的情況[55]。《華盛頓郵報》評論人克里斯托弗·J·哈珀批判網站的報道多次出錯[56]。
《紐約時報》的大衛·卡爾認為凱恩跟其他「著名記者」離開報社打造Vox等數字初創公司,如同華特·莫斯伯格和卡拉·斯威舍創辦Recode、大衛·波格和納特·西爾弗[5]。2015年,懷疑調查委員會向茱莉婭·貝魯茲頒發羅伯特·B·巴雷斯批判性思維獎(Robert B. Balles Prize for Critical Thinking),表彰他在Vox的工作[57]。
Vox的社論持自由主義立場[2]。《紐約時報》專欄作者羅斯·格列哥里·多塞特在2016年認為網站「大體上是自由主義」[58]。
Vox的原創節目獲得國家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新聞及紀錄片艾美獎認可。其中,2017年紀錄片《2016年奧運會:里約不願讓世界看到的一面》(2016 Olympics: What Rio Doesn't Want the World to See)獲得「最佳新聞特輯」獎提名,《Vox正流行》(Vox Pop)獲「最佳藝術、文化和娛樂報道」和「最佳視覺設計和美術指導」兩項提名[59],《穆斯林的隱秘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Muslims)獲得「最佳紀錄短片」提名[60]。2018年,《無邊界》(Borders)獲得「新聞類最佳影片新聞」提名[61],《餘音繞梁》(Earworm)獲得「最佳視覺設計和美術指導」和「藝術、生活方式和文化類節目最佳新效果」提名[62]。2019年,《餘音繞梁》再度獲得「藝術、生活方式和文化類節目最佳新效果」提名[63]。
2014年7月,Vox獲得820萬獨立訪客[64]。2019年8月估計的訪客量達3340萬[65]。
2017年接受尼曼新聞基金會採訪時,凱恩表示:「我們非常仔細地觀察讀者資料,發現讀者沒有向我們表明或暗示我們壓倒性地解讀政治領域的一側或其他方面,這很好......總體上,我們的觀眾有點偏左,但不是嚴重地偏向[6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