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是一種電腦純文字編輯器,由美國電腦科學家比爾·喬伊(Bill Joy)完成編寫,並於1976年以BSD協定授權發布。

Quick Facts 開發者, 目前版本 ...
vi
Thumb
執行圖
開發者比爾·喬伊
目前版本
  • 050325(2005年3月25日)[1]
編輯維基數據鏈結
原始碼庫 編輯維基數據鏈結
程式語言C
作業系統類Unix
類型純文字編輯器
許可協定BSD許可證
網站ex-vi.sourceforge.net/ 編輯維基數據
Close

關於vi

vi是「Visual」的不正規的縮寫,來源於另外一個純文字編輯器ex的命令visual。

vi是一種模式編輯器。不同的按鈕和鍵擊可以更改不同的「模式」。在「插入模式」下,輸入的文字會直接被插入到文件;當按下「退出鍵」,「插入模式」就會更改為「命令模式」,並且游標的移動和功能的編輯都由字母來回應,例如:「j」用來移動游標到下一行;「k」用來移動游標到上一行,「x」可以刪除當前游標處的字元,「i」可以返回到「插入模式」(也可以使用方向鍵)。在「命令模式」下,敲入的鍵(字母)並不會插入到文件,這給新接觸vi的使用者帶來混亂。

在「命令模式」下,多重文字編輯操作是由一組鍵(字母)來執行,而不是同時按下<Alt>、<Ctrl>和其他特殊鍵來完成。更多複雜的編輯操作可以使用多重功能基元的組合,比如說「dw」用來刪除一個單詞,「c2fa」可以更改當前的游標處中「a」之前的文字。這就是說:對於熟練的vi使用者可以更快的操作,因為雙手就可以不必離開鍵盤。

早期的版本中,vi並沒有指示出當前的模式,使用者必須按下「退出鍵」來確認編輯器返回「命令模式」(會有聲音提示)。當前的vi版本可以在「狀態條」中(或用圖形顯示)。最新的版本中,使用者可以在「終端」中設定並使用除主鍵盤以外的其他鍵,例如:PgUp,PgDn,Home,End和Del鍵。圖形化介面的vi(如gvim)可以很好的支援滑鼠和選單。

Emacs出現(1984年)之前,vi幾乎是所有「駭客」所使用的標準UNIX編輯器。從2006年開始,作為「單一UNIX規範」的一部分,vi或vi的一種變形版本一定會在UNIX中找到。

直到現在,vi仍然被廣泛的使用,並且贏得1991年在USENET的票選;vi比Emacs的Bulkier版本啟動的更快,並且占主記憶體更少。因此,甚至Emacs的追隨者又重新使用vi,並且作為郵件編輯器和其他小型編輯工作的首選。1999年時,著名的歐萊禮出版社賣出了比Emacs更多的vi參考書。

當救急軟碟作為恢復硬碟崩潰的媒介以來,vi通常被使用者選擇,因為一張軟碟正好儲存下vi,並且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很輕鬆的使用vi。

編輯器之戰中,vi和Emacs是作戰的雙方。

vi瑣事

Thumb
ADM3A鍵盤排法,注意該鍵盤沒有獨立的方向鍵,而是與HJKL鍵共享。
  • vi是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Evans Hall英語Evans Hall中,使用"Lear-Siegler ADM3A英語ADM-3A終端」編寫完成,在這台機器上的「退出鍵」(Esc),也就是今天鍵盤「表格鍵」(Tab)的位置,目前vi使用者仍使用「退出鍵」(Esc)來轉換狀態。
  • Emacs的支持者一直說vi擁有極其惡毒的介面。
  • 使用vi的巨集,David Hitz英語David Hitz開發出了「圖靈機模擬器」。
  • Snap.com使用vi的介面和命令開發了visearch.com搜尋引擎。

vi的衍生物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