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龍屬是種大型鴨嘴龍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世坎潘期(約7670萬年前)的拉臘米迪亞。 首批化石於1978年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雙屋層(英语:Two Medicine Formation)發現,包括頭骨、巢穴、蛋、胚胎以及幼體,是首次得知有明確親代養育證據的恐龍,成為其命名由來,並以此著稱。目前已發現上百具慈母龍的骨骼標本。
刺叢龍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刺叢龍是種中型角龍類恐龍,身長估計約為5公尺,體重估計約2噸。 化石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Two Medicine Formation)上層,地質年代約7500萬到7400萬年前。正模標本(編號USNM 11869)是一個部分頂骨(頭盾的主要構成骨頭),是由喬治·史登柏格(George
刺甲龍屬於是刺甲龍屬的有效性再度被承認。發現於加拿大的正模標本曾是刺甲龍的唯一化石,但阿布爾另外歸入了兩個來自蒙大拿州雙麥迪遜組(英语:Two Medicine Formation)的化石。該地層與恐龍公園組的年代吻合,但都沒有比NHMUK R5161更為古老,因此後者代表了北美洲已知最古老的完整甲龍科化石
赤角龙属赤角龍屬(屬名:Cerasinops),是種小型角龍亞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坎潘階。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英语:Two Medicine Formation)。 模式種霍氏赤角龍(C. hodgskissi)由美國古生物學家:布蘭達·金納利(Brenda J.
泥隱龍屬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正模標本(編號AMNH 27414)是兩個部分前上頜骨,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Two Medicine Formation)。在2010年,Albert Prieto-Márquez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 是艾瑞克森泥隱龍(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