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利伏尼亞(Livonia),又稱利夫蘭(Livland),是歐洲東北部的歷史地區。利伏尼亞的名稱來源於在今拉脫維亞生活的利伏尼亞人。
13世紀末,在利伏尼亞十字軍入侵之後,利伏尼亞的大部分地區被寶劍騎士團所征服,利伏尼亞的定義由此被擴展到現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的大多數地區。
1346年,聖喬治之夜起義迫使丹麥將愛沙尼亞公國(13世紀被丹麥征服的愛沙尼亞北部)出售給條頓騎士團國,隨後愛沙尼亞北部被併入了聖母之土。此時的利伏尼亞北望芬蘭灣、東接楚德湖與俄羅斯、南接立陶宛。
16世紀,在利伏尼亞戰爭之後,利伏尼亞的領土縮小到愛沙尼亞的南半部和拉脫維亞的北半部。
利伏尼亞的原住民由一些北部的波羅的芬蘭人部落和南部的波羅的人部落組成。在騎士團形成後,十字軍的後裔成為了利伏尼亞統治集團的核心,這些人也被稱為波羅的海德意志人。
利伏尼亞是中世紀後期的波羅的海東岸地區,即現在的愛沙尼亞以及拉脫維亞的大部分領土的舊稱。歷史上曾先後由聖劍騎士團(通稱利沃尼亞騎士團)、丹麥、條頓騎士團、波蘭立陶宛聯邦、瑞典、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納粹德國和蘇聯統治。一戰中俄羅斯帝國解體,德國戰敗,1918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取得獨立。1940年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被蘇聯吞併。1941年又被德國占領。1944年再次被蘇聯吞併。蘇聯解體前夕作為加盟共和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以及立陶宛恢復獨立。
利伏尼亞的本地居民主要有屬於烏拉爾語系芬-烏戈爾語族的愛沙尼亞人,印歐語系波羅的語族的拉脫維亞人和普魯士人,日耳曼語族的德意志人等。此外,丹麥人、波蘭人、瑞典人和芬蘭人的移民也曾居住於西北沿海。1721年北方戰爭結束後,利伏尼亞成為俄國領地,俄羅斯人開始大量移居此地。蘇聯成立後,又有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陸續遷入。但德意志人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是這一地區的主要統治階層。德語是上層社會的通用語言,直到二戰結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