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9海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L-29海豚〔捷克語:L-29 Delfín、北約代號:Maya(瑪雅)〕是一款捷克製軍用噴射教練機、20世紀60年代華約成員國的標準教練機。L-29海豚也是捷克第一次自行設計並生產的噴射機。
概覽

在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空軍正尋找一款噴射教練機以取代現役的活塞教練機。這一需求不久便擴大到了其它東方集團中的空軍。於是,沃多喬迪航空推出了名為「XL-29」的原型機,第一架採用英國西德利公司的蝰蛇引擎,於1959年4月5日首飛;第二架則換裝了捷克制M-701引擎,隨後該型號的飛機都採用了這一引擎。
L-29海豚的基本設計概念是簡約、易於生產和易於操控。其簡單和耐用的特性體現於全手動飛行操控、大的襟翼和機身兩側使飛機平滑、穩定地航行的穿孔氣閘,這些特性使它獲得了良好的安全飛行記錄。L-29海豚能夠從草地、沙地或無道面的機場跑道上起降。教練及學生的座椅都是彈射椅,採用串列式布置,後方的教練座椅略高於學員座椅。
1961年,L-29海豚與TS-11火星、雅克-30進行評估,L-29海豚最後脫穎而出。除了波蘭選擇了繼續開發本國研製的TS-11火星外,所有其他華約成員國都在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協議下採用了L-29海豚。
L-29海豚於1963年4月投入生產,持續11年,共產出3,500架。另外,一種單座、用於特技飛行的L-29被命名為「L-29A Akrobat」,而在機鼻裝有攝影機的偵察型則被命名為「L-29R」。
應用

L-29海豚用來進行基本、中級和帶武器的訓練。在進行武器訓練時,可在飛機的硬點(外掛點)上掛載機槍、炸彈或火箭。在贖罪日戰爭中,埃及空軍曾派遣多架武裝L-29海豚攻擊以色列坦克。L-29海豚後來被較先進的L-39信天翁取代。而蘇聯空軍取得了2000多架L-29,並獲得了北約代號「Maya」(瑪雅)。
作為一款教練機,L-29海豚的出現使空軍擁有了一種可以執行各階段教學任務的噴射式飛機,淘汰了原來的活塞式教練機。
在1975年7月16日,捷克空軍L-29海豚擊落了一架嘗試投靠西方國家的波蘭雙翼機[1]。
在2007年10月2日,一架未經改裝的L-29海豚成為世界上第一架100%使用生物柴油燃料的噴射機,飛行員卡羅·蘇格斯和道格拉斯·羅丹迪在雷諾市斯泰德機場分別駕駛各自使用生物柴油燃料的L-29海豚,以宣傳環保的航空燃料[2]。
在2008年9月10日至14日的雷諾極限空中競賽中,兩架L-29海豚同時進行了時速500公里以上的打圈分別獲得了冠亞軍,獲得冠軍的是由前美國太空人庫爾特·布朗駕駛的「蝰蛇」(Viper),而亞軍是由美國紅牛特技飛行隊的飛行員邁克·曼高德駕駛的「Euroburner」。
俄羅斯宣稱曾在2008年南奧塞提亞戰爭中摧毀了兩架喬治亞的L-29海豚[3]。
使用者

阿富汗
- 阿富汗空軍
1978至1999年,最多時24架 亞塞拜然
- 阿塞拜彊空軍
亞美尼亞
- 阿美尼亞空軍
曾使用過數架,於1996年退役 保加利亞
- 保加利亞空軍
在1963-1974年間接收102架,於2002年退役 捷克斯洛伐克
- 捷克空軍
使用過最多達400架 東德
- 東德空軍
埃及
- 埃及空軍
退役 加彭
- 加彭空軍
喬治亞
- 喬治亞空軍
迦納
- 加級空軍
幾內亞
匈牙利
- 匈牙利空軍
印度尼西亞
- 印尼空軍
伊拉克
- 伊拉克空軍
退役 馬利
奈及利亞
- 尼日尼亞空軍

性能
基本信息
- 機組:2人
性能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