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報導。被感染後死亡率大約在5%到10%之間。這種疾病早在西元五世紀就由希波克拉底所記載過。而白喉桿菌是在1882年由愛德恩·克雷伯(英语:Edwin Klebs)發現。 1826年,法國醫師比埃尔·布勒扎诺(英语:Pierre Bretonneau)將此病命名為白喉(diphthérite)(來自
克雷伯氏菌屬類感染症常見的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由Trevisan于1885年以德国微生物学家艾德溫·克雷伯(Edwin Klebs)的名字命名。 这类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作为内生菌可以在水稻、玉米、小麦等植物中定植,通过固氮作用向宿主提供有机氮。此外,克雷伯氏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1938年)研發了革蘭氏染色法,當初即是用來分辨肺炎鏈球菌(屬革蘭氏陽性)與克雷伯氏肺炎菌(革蘭氏陰性)。 德國微生物學家艾德溫·克雷伯(Edwin Klebs)首先描述了克雷伯氏肺炎菌,此菌後來因此得名。 1996年,美國北卡羅納州出現具有A類碳青黴烯酶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全名為「肺炎克雷伯氏菌碳
鲁道夫·魏尔肖Daniel von Recklinghausen) 瓦尔特·克鲁泽 其他著名學生 恩斯特·海克尔 艾德温·克雷伯(英语:Edwin Klebs) 法兰兹·鲍亚士 阿道夫·库斯莫尔(英语:Adolph Kussmaul) 马克斯·威斯坦霍佛(英语:Max Westenhöfer) 威廉·奥斯勒
肺炎搏及咳嗽。」這些臨床症狀描述跟在現代課本中的敘述很像,且反映出從中世紀一直到19世紀醫學知識的廣度。 在1875年,艾德溫·克雷伯(英语:Edwin Klebs)首次觀察到死於肺炎的病人氣管中的細菌。最初的工作是辨認兩種常見的細菌-肺炎鏈球菌和克雷伯氏肺炎菌,分別在1882年和1884年由卡爾·斐利蘭德(英语:Ca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