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英國多格式視頻遊戲雜誌和網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Edge》是由英國Future plc出版的多格式的電子遊戲雜誌。其以行業人脈關係、社論立場、獨特的匿名第三人稱寫作風格、年度大獎與長壽而出名。此外雜誌亦曾經在英國以外的地方發行過多個版本。
雜誌由長期擔任電子遊戲記者的史蒂夫·賈瑞特創辦,而之前他已經為未來出版社開辦了其它幾個雜誌。
雜誌第一百期的封面作畫由宮本茂特別提供。於2009年3月發行的第二百期雜誌使用了200種不同的封面,每種封面各紀念了一款遊戲;其中199種在市場上正常流通,剩餘的一種只供應給獨家的訂戶[5]。每種封面僅印製於200份雜誌上,但已足以應對《Edge》28,898份的發行量[6]。
在2003年10月,《Edge》時任主編若昂·的迪尼茲-桑切斯離開了雜誌社,隨之離開的還有副主編大衛·麥卡錫和其他的特派編輯[7]。在連串離職事件後,《Edge》的主編由在迪尼茲-桑切斯之前擔任過主編的托尼·莫特重新擔當。唯一留下來的舊團隊成員瑪格麗特·羅伯遜在2006年代替莫特成為主編[8]。2007年5月羅伯遜從主編上卸任,托尼·莫特第三次擔當主編[9]。
在1995年和2002年,《Edge》英國版的部分內容也發表在美國《次世代》雜誌上。在2007年,未來的美國子公司,未來美國開始重新在《次時代》的網站發布最近《Edge》的特色內容[10][11];隨後《Edge》的網站和博客被併入《次世代》網站[12]。在2008年7月,經過兩大品牌高層的商議,整個網站被易名到《Edge》的旗下[13][14]。
自《Edge》發行以來,雜誌已經被重新設計了三次。首次於1999年,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別在2004年和2011年。第一次設計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雜誌寬度。而最新設計的又再度更改了雜誌的物理尺寸,並使用了比以前質量更高的紙張。
每一期雜誌都包括關於特定遊戲「製作」的文章,其內容通常包括對原開發商的採訪[15]。自第143期起,在職退出了「拓展時間」系列回顧型文章,和「製作」欄目一樣,每篇文章都聚焦於一個遊戲的事後評價,其會對遊戲最有趣或創新性的設定給出深入的解析[16]。由於雜誌的重新設計,該欄目已經取消了。
「代碼商店」將會檢查更多的技術課題,如3D建模程序或物理中間件。而「工作室簡介」和「大學簡介」則主要是對開發商或出版商,以及高等教育機構遊戲相關課程的單頁匯總。
雖然每期雜誌都印有整體貢獻者的名單,但雜誌通常不對個人作家的具體的評論和文章署名,而只是以《Edge》雜誌做匿名處理。而該做法對雜誌的定期專欄作家例外。當前雜誌有四個專欄作家:詹姆斯·利奇、蘭迪·史密斯、克林特·霍金和Tadgh Kelly。此外,雜誌的一些專欄作家開始談論整個遊戲產業,而非專注於具體遊戲設計話題。他們是《Trigger Happy》作者史蒂文·普爾[17],雷·亞歷山大和布賴恩·豪,而他們的戲仿章節「你玩錯了」在雜誌的新設計中開辦。
以前的專欄作家包括保羅·羅斯(數位化器的創始人)、世嘉視覺娛樂的名越稔洋、作家蒂姆·蓋斯特、N'Gai Croal和遊戲開發者傑夫·明特。此外,許多欄目都以化名為「紅眼」的形式匿名發表,此外幾位日本作家的作品發表在一個稱為「關於日本的東西」的普通欄目中。
詹姆斯·哈欽森的漫畫《Crashlander》連載於《Edge》的第143期到193期[18]。
在約三年之前,《Edge》為11款遊戲打了10分滿分,這個分數以前被定義為「革命」,其他的得分也有類似的標稱。然而在第143期時評分系統變為了一個簡單的列表,即「10=十、9=九……」,對於讀過許多評分的人來說,他們是不會對評分太認真的[19]。
《Edge》至2014年9月已為17款遊戲打了滿分;相反,雜誌另為只兩款遊戲打了1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