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E-2空中預警機,官方暱稱鷹眼(E-2 Hawkeye),是由美國格魯曼公司(現為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在1950年代末期研製的艦載空中早期預警與航空管制機,是美國海軍目前唯一使用的艦載空中預警機,也是截至2011年為止兩款服役中,以渦輪螺旋槳推進的飛機之一。她同時也被許多國家空軍在陸上機場使用,它是全世界產量最大,量產時間最久,使用國家最多的艦載預警機,法國、新加坡、中華民國、日本等購買並投入使用。目前服役中的型號為E-2C與鷹眼-2000,最新型號為E-2D先進鷹眼。
1956年,美國海軍發布了新型預警機需求書,除了得安裝大型雷達,預警機的偵搜參數得能和當時開發中的海軍戰術資訊系統連動,格魯曼在1957年3月取得美國海軍的訂單,最初新型預警機編號為W2F-1,1962年更名為E-2A;W2F-1設計需求中被要求能在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上操作,因此格魯曼工程師面對在狹促尺寸下滿足技術需求的巨大挑戰。1960年12月21日,首架未安裝雷達的W2F-1原型機試飛;[3]安裝完整電子設備的原型機在1961年4月19日首飛,[3]隨後開始量產。
1964年1月,量產型E-2A撥交美國海軍,不過在1965年E-2量產59架後進入幾乎快被取消計畫的重新檢討階段,生產並在1967年叫停,原因是採用類比計算機的戰管處理組件出現嚴重的低可靠度問題;[3]低可靠度則是電子零組件的良率問題,以及預期以上的高熱量導致電子設備艙的散熱能力不良,加速電子零件的劣化。為了拯救計畫,格魯曼和美國海軍向國會提交改善計畫,換用數位化的李頓L-304戰術數位計算機取代類比計算機與其它提高妥善率的航電設備。改良電子設備的型號稱為E-2B,在1969至1971年間59架E-2A有49架接受E-2B規格升級,替換掉當時美軍航艦上的E-1空中預警機。
E-2B雖然讓計畫得以延續,但其性能改良只是暫時性之妥協方案,實際上其表現仍沒有達成1957年的合約規範。格魯曼為了滿足合約需求,因此在1968年4月啟動了可靠性改進計畫,此外美軍也表示後續將還會增購新的E-2,使得格魯曼在鷹眼預警機的投資不虞中斷。格魯曼向美軍借用了2架E-2A作為改良原型機,改良後的E-2C在1971年1月20日試飛,C型除了再度更換性能更好且妥善率更高的電腦硬體,也強化了電子艙的冷卻能力,性能表現讓美國海軍滿意,並下訂55架,為E-2C Group 0批次,Group 0批次量產機在1972年9月23日首飛,1973年撥交部隊運用,後續美軍亦將49架B型按照Group 0規格升級,E-2系列是在C型機之後始滿足美軍對該機種的需求。
美軍在1988年至1991年新造了18架Group 1批次機型。Group 1批次機換用輸出動力較強的發動機以及更新型的AN/APS-139雷達,美軍原本期望將Group 0機隊比照相同規格升級,後來發現升級費用與新造費用幾乎相近,因而作罷。替換Group 0機型則是在1992年推出的Group 2機型,動力沿襲了Group 1規格,但雷達和處理器皆更換為最新型版本。Group 2成為1990年代美軍海航的標準機種,美軍訂購了38架全新的E-2C Group 2,又選擇了12架Group 1版本機型升級。
20世紀末,諾斯羅普·格魯曼推出E-2C的最終改良版本鷹眼2000,美軍訂購了24架全新機型,並將當時尚服役的E-2C全部按照鷹眼2000規格升級。
E-2採用高單翼,半硬殼結構設計,機體直徑1.89公尺,飛機的外觀特徵是配置了四片垂直尾翼,其中最靠外側的兩面延伸到水平安定面的下方。在E-2最初發布規格規範時,美國海軍仍要求它能夠在改良後的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上起降,雖然最後並沒有實踐,但也因為如此E-2在機體尺寸被嚴格制約,也保留了它在中型常規航艦上操作的餘裕。
E-2的動力來自兩翼上各配置的一具T56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驅動4或8片槳葉的螺旋槳。T56發動機除了提供飛機的動力外,亦為供給雷達電力的能量來源。早期版本的T56會配備一具輸出功率60kVA的發電機、最新型號之功率已提升到170kVA。
E-2在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就是位於機背的圓形雷達罩,雷達罩的氣動構造經過特殊設計,在飛行時可以產生升力,藉以減少因裝設雷達而製造的空氣阻力。第一代的E-2A使用的AN/APS-96雷達使用特高頻,可同時追蹤250個目標,並指揮30群攔截機攔截。相較來說,E-1預警機只能追蹤4-6個目標,並指揮1群攔截機;這進步程度可說天壤之別。
安裝APS-96的雷達罩直徑7.31公尺、厚度76公分,當使用的時候整個雷達罩會旋轉,正常轉速1分鐘6轉,監控360度各方向空域。支撐雷達罩的結構可以在落地後讓雷達罩高度降低61公分,以便進出航艦上的機庫。
E-2家族的雷達有做過數次更換,但主要操作頻率均為特高頻;這種頻率電波衰減速度較慢,因此讓E-2監控空域相當大,但是精度不能和電波波長較短的雷達相比,因此只能指揮,很難作為射控系統運用。一般來說,E-2標準操作空域是9,150米(3萬英呎)高度值勤;APS-96在該高度能監控的偵測極限是370公里(200海浬)、E-2C換裝的APS-120增加到450公里(250海浬),同時機上雷達與電偵系統整合,增加對目標的鑑別手段、到E-2C Group 2時代,APS-145偵測距離已達560公里,可同時追蹤2千個以上的飛行目標,並指揮40批次的攔截機群任務。
在冷戰後,美國海軍曾一度計畫開發通用支援機種整合運輸、反潛、預警機等載臺等機隊載臺,但是這個構想最後被放棄。所以美國海軍於1990年代開發新型預警機時決定繼續沿用E-2的機身設計配合新型偵蒐系統,這個計畫在2001年以遠程雷達監偵機(RLDS)名義委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開發,最後被稱為E-2D 先進鷹眼。E-2D除了機身設計外幾乎將所有航電系統全面替換,其核心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AN/APY-9主動電子掃描相位陣列雷達、任務管理電腦、戰術資料鏈、衛星通信鏈路、飛航管理系統、數位化玻璃座艙、推力提升的發動機,以及在2020年將會完成開發工程的空中加油能力。E-2D原型機於2007年8月3日首飛,2009年5月8日,E-2D在測試時運用聯合接戰能力為標準六型飛彈攔截陸上發射的巡弋飛彈提供攔截資訊並加以引導接戰。
E-2D量產機從2010年開始交機,第一架裝設空中加油管接口的E-2D在2016年12月首飛,加裝空中加油管後E-2D的任務時間可以從原先的4小時增加為7小時,飛機在空可執行任務時間則是延長一倍(2.5小時增加為5小時),這項套件的引入將在第46架量產機後開始配備,此設備使E-2D的購置成本增加200萬美金。在此之前交付的量產機則是會在返廠修護時加裝,每架飛機的改裝費用為600萬美金。[4]
除了美國海軍,在海外軍售制度下美國出售了數十架E-2系列機種給海外盟邦。不過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滿意E-2的搜索能力與空中管制能量,並以更新穎的機種取代之狀況。
參考資料:US Navy fact file[16]E-2D_Storybook (page 25)[17]
基本信息
性能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