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韓國政治危機
自2024年起韓國的政治危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24年12月3日,南韓總統尹錫悅在首爾宣佈全國戒嚴,隨即引發一系列政治危機[3]。尹錫悅自2022年當選,一直受各種醜聞和執政爭議影響、其支持率一路走低,導致執政國民力量黨在國會選舉中大敗,形成「朝小野大」局面,尹氏的權力進一步遭到限制,政府預算也在野黨的主導下的國會被大幅削減。
之後,尹錫悅在2024年12月3日宣佈緊急戒嚴、稱要「剷除反國家勢力」,動用警察和軍隊封鎖國會,密謀拘捕朝野兩黨領袖,企圖發動自我政變奪權,但戒嚴令最終遭到國會解除。事後韓國全國各地爆發抗議,要求尹錫悅下台。韓國警方對包括尹錫悅、國防部長金龍顯在內的涉嫌參與戒嚴的高官展開調查。韓國國會同時啟動對尹氏的彈劾,並於12月14日通過彈劾案;代總統韓德洙之後也因拒絕任命法官而被彈劾,創下歷史新例。2025年1月15日,尹錫悅被高級公職人員犯罪調查處拘捕,其支持者則衝擊法院。
韓國憲法法院在2025年1月至3月間舉行11場尹錫悅彈劾案庭審,最終憲法法院裁定尹氏違憲,尹錫悅成為繼朴槿惠後,第2位被彈劾下台的韓國總統。
背景

2022年5月,國民力量黨籍的尹錫悅在就職韓國總統後,民調始終低迷。同年10月29日的梨泰院踩踏事故導致大規模傷亡,尹錫悅政府被指控並未為大型活動做出充足準備,後續的救援行動也反映靈活性不足。2023年7月,南韓連續普降10天大暴雨導致至少50人死亡或失蹤,尹錫悅政府及其執政黨國民力量被批評沒有多加防範、相互推諉責任[4]。2024年2月的醫學院擴招政策引發2024年韓國醫療危機,令韓國醫療雪上加霜。尹錫悅又削減國家研發預算規模,在經濟成長下滑的背景下又對富人減稅[5]。截至戒嚴令實施的前一晚(12月2日),輿情研究機構Realmeter發布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南韓民眾對尹錫悅施政滿意度為25%,不滿意度達71%。[6]
2021年8月,南韓第一夫人金建希被指涉2009年至2012年期間,參與操縱寶馬汽車在韓經銷商德意志汽車的股價。[7]2023年年底又被首爾之聲揭露金建希於2022年9月接受一位牧師贈送價值300萬韓圓之名牌袋被立案調查,尹錫悅稱該事件為反對黨的政治策略,一直拒絕為事件道歉,並表示沒有違法以阻止調查,其後其所屬政黨於4月的國會選舉大敗,才於2024年5月道歉[8],其時已經相隔一年[9]。

南韓國會在2024年4月舉行選舉,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在300個國會席次中取得了175席;執政的保守派國民力量黨則只取得108席,形成了「朝小野大」的局面,尹錫悅成為了「跛腳鴨」總統,此次選舉中執政黨因民怨沸騰而大敗[10][11]。11月29日,在野黨主導的韓國國會刪減4兆韓元的政府預算,儘管執政黨議員激烈杯葛,仍無力回天[12]。自尹錫悅上任以來,在野黨已發動22次對政府機關首長的彈劾案[13],其中10次彈劾案是在2024年國會選舉結束後發起[14],彈劾對象包括監查院院長崔載海[15]。
2024年9月被媒體指出金建希與好友明泰均,收受國民力量前國會議員金映宣9,000萬韓圓作為爭取補選的酬勞,而引發新一輪貪污爭議的同時引發親信干政風波。同年11月7日,尹錫悅舉辦記者會,為南韓第一夫人貪污案澄清及道歉。期間再次提及夫人建議他好好道歉,而引發更新一重的干政危機。[16]根據蓋洛普隔日發表的民調,尹錫悅支持度剩17%,與南韓政治史上唯一一位遭罷免的前總統朴槿惠在國會彈劾前夕支持度一致,成為全球25個主要國家領導人中最低[17][18]。
2024年10月28日,以嘉泉大學為首的學校,因梨泰院踩踏事故、受賄及干政爭議、醫師罷工潮等問題公開發聲要尹錫悅主動請辭,陸續有多所韓國大學響應[5]。首爾大學[註 1]的525名教授及研究員,亦於11月28日舉行記者會發表「時局宣言」之公開信,公開呼籲尹錫悅主動請辭。累計發表時局宣言的大學近20所,參與的教授及學者超過2,500人。[19]
過程

2024年12月3日晚上10時30分,韓國總統尹錫悅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實施緊急戒嚴。聲稱此舉旨在「保護自由的韓國,抵禦朝鮮(北韓)共產勢力的威脅,並清除從北(親朝)的反國家勢力」[20][21]。晚上11時,戒嚴司令部發布《第1號公告》頒佈6項措施,包括禁止所有政治活動、禁止任何「否認或企圖推翻自由民主制度的行為」,實施新聞管制、禁止罷工及集會、禁止醫務人員擅離職守等。[22][23]
戒嚴宣佈後,韓國警察封鎖國會大廈的入口,阻止議員進入[24][21]。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領袖李在明強烈譴責此舉,認為此舉違憲,並呼籲所有黨內議員集結於國會,計劃通過表決推翻戒嚴令。執政黨國民力量領袖韓東勳也指戒嚴令是「錯誤的決定」,並誓言阻止[21]。11時55分左右,韓國戒嚴軍手持步槍,空降闖入國會議事堂,並與阻擋議事廳入口的國會議員們爆發肢體衝突;大批韓國民眾聚集在國會議事堂前,與戒嚴部隊發生衝突,有多架直升機在國會上空盤旋[20][25]。之後有國會議員翻越圍牆進入國會,另外國會職員在議場門口組成3排人牆阻止部隊進入。[26]
戒嚴期間有軍人抵達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總部,用手機拍攝管理投票名冊的伺服器系統[27],尹錫悅指示軍隊拘捕國會議長禹元植、國民力量黨首韓東勳、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等人,在跟情報部門高官的通話中聲稱要把被捕人士「整理掉」[28][29],另外又要求軍隊盡快破門進入國會會場「把國會議員拉出來」,阻止國會表決通過戒嚴解除案。[30]
凌晨1時,韓國國會以190票全票通過解除戒嚴,韓國國會議長辦公室表示「解除戒嚴決議通過後,戒嚴宣告無效」[20][26]。之後尹錫悅凌晨再度發表電視講話,表示在國會要求解除戒嚴令後已撤出戒嚴軍隊,並召開緊急國務會議解除戒嚴令[31]。這次戒嚴被視為尹錫悅的「自我政變」,然而最終卻奪權失敗[32][33][34]。
戒嚴事件後,韓國全國各地爆發大規模抗議、要求尹錫悅下台;在12月7日,有近15萬民眾在首爾集會抗議尹錫悅政府[35]。在釜山市、大田市、光州市、大邱市、濟州道、蔚山市等多地也有爆發抗議,敦促尹錫悅下台、並嚴懲相關涉案人員[36]。大部分韓國傳媒均譴責尹錫悅實施戒嚴,《韓民族日報》在頭版發表社論稱「尹某的軍事統治是對人民的背叛」,《朝鮮日報》稱尹錫悅此舉是「政治自殘」[37]。高麗大學約370名教授和研究人員發表共同聲明呼籲彈劾尹錫悅[38];當地主要基督教和天主教組織均發聲明譴責尹錫悅的決定,要求他為事件承擔責任[39]。同時也有保守派團體舉行集會,以支持尹錫悅。[40]
12月5日,韓國國會國防委員會就12月3日的戒嚴進行緊急質詢[41]。韓國警察廳之後在12月5日11時18分以涉嫌「內亂罪」名義調查尹錫悅[42][43]。戒嚴時擔任國防部長的金龍顯,因涉嫌濫用職權罪[44],於12月5日14時24分被韓國檢察廳禁止出境[45]。時任戒嚴司令兼陸軍參謀總長朴安洙及時任行政安全部部長李祥敏亦被韓國檢察廳調查[46][47]。共同民主黨控告包括尹錫悅總統、國防部長金龍顯、行政安全部長李祥敏、陸軍參謀總長朴安秀上將、防諜司令官呂寅兄、首都防衛司令官李鎮雨、特戰司令官郭種根、警察廳廳長趙志浩等共8人[48]。12月6日12時48分,韓國檢察廳成立緊急戒嚴事件特別調查本部,由首爾高等檢察廳檢察長朴世賢擔任本部長,對戒嚴事件展開調查,檢察總長沈雨廷將親自聽取報告並指揮工作;包括15名普通檢察官、約4名軍事檢察官及10多名軍事調查官將投入調查[49]。12時53分,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為避免戒嚴再次發生,召集黨內全部議員留在國會,直到彈劾案結束。[43]
曾指示向國會及選舉管理委員會出兵的三名戒嚴軍指揮官於12月6日下午被國防部停職,這三人分別是陸軍首都防衛司令部司令李鎮雨中將、陸軍特戰司令郭種根中將以及防諜司令官呂寅兄中將[50]。12月8日凌晨1時30分,前國防部長金龍顯主動前往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接受調查;7時52分左右,檢察廳成立的緊急戒嚴特別調查本部表示已緊急拘留金龍顯,並將其所持的手機沒收。檢方認為金龍顯被指控的內亂嫌疑屬於刑法上可判處死刑之重罪,且金龍顯可能與相關人員串供滅證,故符合緊急拘留之要件[51],最終於12月27日正式被南韓檢察院落案起訴[52]。同日韓國檢方將總統尹錫悅作為嫌疑人立案調查。[53]
12月9日,韓國法務部下令禁止尹錫悅出境,為韓國歷史上首次有在任總統被禁止出境。此前,韓國高級公職人員犯罪調查處及檢察機關等皆向法務部提出禁止尹錫悅出境之申請[54]。韓國國會之後在12月10日通過決議,要求迅速逮捕尹錫悅、金龍顯、朴安洙等8名發動戒嚴的「首要分子」[55];當天韓國國會還通過了「尹錫悅內亂事態常設特別檢察法案」(簡稱「內亂常設特檢法」[56][57])[58]。同時國家調查本部特別調查團逮捕警察廳長趙志浩以及首爾警察廳廳長金峰植[59][60]。12月13日,首都防衛司令官李鎮雨因涉嫌在戒嚴時指揮部隊進入國會大樓,被韓國警方拘捕。[61]
12月14日,韓國國會表決通過對法務部長官朴性載及警察廳廳長趙志浩的彈劾案、調查總統尹錫悅等人內亂罪嫌疑的內亂特檢法及調查總統夫人金建希的金建希特檢法[62][63],同時國家調查本部特別調查團逮捕防諜司令官呂寅兄中將[64]。12月30日,韓國檢方對總統尹錫悅申請拘捕令[65],後於12月31日獲首爾西部地方法院批准[66],同日南韓檢察院以內亂共謀罪正式落案起訴首都防衛司令官李鎮雨及防諜司令官呂寅兄中將[67]。12月16日,國家調查本部特別調查團分別逮捕陸軍特戰司令郭種根中將以及在翌日逮捕戒嚴司令官的韓國陸軍參謀總長朴安洙上將[68][69],並於2025年1月3日正式被南韓檢察院以內亂罪落案起訴。[70]

在野黨之一的共同民主黨在戒嚴令解除後,在國會召開緊急議員大會,批評尹錫悅宣佈戒嚴明顯違反憲法,沒有遵守任何要求,違憲違法,是嚴重的內亂行為,也完全構成彈劾的理由。韓國國民與共同民主黨不會無視尹錫悅蹂躪憲法及民主之罪行,如果尹錫悅總統不立即下臺,共同民主黨將順應民意,立即發起彈劾程序。[71]共同民主黨首席發言人趙承來表示,共同民主黨將以內亂罪控告主要參與者,並彈劾尹錫悅[72]。12月4日下午,韓國6個在野黨聯合向國會提交彈劾尹錫悅動議。預計彈劾案將在同月5日正式向國會報告,投票表決必須在法案提出後72小時內即6日或7日進行。[73]據韓國民調機構「真實計量器」調查顯示73.6%的韓國民眾贊成彈劾尹錫悅。[74][43]
12月5日1時15分,執政黨國民力量召開黨派議員全體會議,決議反對彈劾總統尹錫悅。[75][43]12月6日,國民力量黨代表韓東勛在該黨最高委員會會議上表示,綜合最新公開的尹錫悅下令拘捕多位政要,包括韓東勛一事,需儘快停止總統尹錫悅的職務。分析指韓東勛的發言或暗示支持彈劾尹錫悅。[76]12月6日15時38分,韓東勛稱已經與尹錫悅會面,而總統未給出可以繼續履行職務的理由,因此繼續要求尹錫悅停止執行總統職務。[77]
12月6日,執政黨代表會見尹錫悅,重申了反對彈劾的立場[43]。12月7日10時10分,執政黨國民力量黨首韓東勛表示尹錫悅必須提前結束任期。[43]10時13分,尹錫悅在首爾龍山總統府發表「對國民談話」,就發動戒嚴致歉,並強調絕不會有第二次戒嚴。他還表示,不會規避政治及法律責任,包括其任期在內的各種穩定政局的方案將全權交由執政黨來決定。[78][43]21時27分,韓國國會宣佈沒有足夠票數通過涉及韓國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79]
12月12日上午,尹錫悅突然發表關於戒嚴令的談話,為戒嚴令自我辯護。他表示,下令戒嚴根本不是內亂罪,是為了讓人民了解在野黨如何令國家職能崩潰,自己動用戒嚴令是為了守護國家。他還表示,自己面對彈劾或調查將力抗到底。[80]國民力量黨黨魁韓東勳聽完後則表示,尹已經不能再擔任總統,該黨將盡快開除尹的黨籍並支持彈劾。[81][82]最終12月14日尹錫悅彈劾案通過,尹錫悅被停職。[83]但是尹錫悅連續拒絕法院的傳喚。[84]2025年1月14日,韓國憲法法院就尹錫悅方對彈劾案提出的法官迴避申請召開會議,裁決駁回申請、依原訂在下午2時舉行總統彈劾案首次庭審辯論。在尹錫悅未出席狀況下,法庭僅4分鐘就結束第一次辯論。[85]
尹錫悅停職後,時任總理韓德洙代理總統職權。由於其稱在韓國國會達成協議前將不會任命憲法法院新裁判官,在野黨再次提出韓德洙彈劾案[86]。12月27日,韓國國會以192票贊成的結果通過代總統韓德洙彈劾案。這是韓國史上第一次,國會時隔兩周先後彈劾總統、代總統。[87]

首爾西部地方法院應韓國聯合調查總部要求,於2024年12月31日批准對尹錫悅的逮捕令及對總統官邸的搜查令,以便展開調查。尹錫悅律師團隊稱搜查令「非法且無效」,將按法律程序應對[88]。2025年1月3日,韓國高級公職人員犯罪調查處總統官邸,準備執行對總統尹錫悅的逮捕令,但在官邸外遭到尹錫悅支持者和總統警衛處人員的強烈抵抗。經過一上午的對峙,調查處於中午宣布暫停執行逮捕令。[89]
2025年1月15日,韓國高級公職者犯罪調查處和大批警察到達總統官邸,利用鋼絲鉗及梯子越過路障[90]。當天10時33分,尹錫悅被正式逮捕,其後乘坐警衛車輛被押送前往公調處接受審問[91][92][93]。尹錫悅被捕翌日,其律師團隊向首爾中央地方監察廳控告公調處處長吳東運和警察廳國家偵察本部長禹鐘壽涉嫌發動內亂[94]。在1月16日,尹錫悅繼續缺席第二次彈劾案庭審辯論,其代理律師裴真漢在法庭上主張實施戒嚴是因為「國會選舉舞弊」[95][96]。經逮捕必要性審查,首爾西部地方法院法官車恩京於2025年1月19日正式對尹錫悅進行簽發逮捕令[97]。 1月26日,韓國檢方正式起訴尹錫悅涉嫌領導內亂,令尹錫悅成為韓國憲政史首名被起訴及面對刑事審訊的在任總統[98][99]。
2025年1月18日,首爾西部地方法院針對尹錫悅進行逮捕必要性審查,並於次日凌晨簽發逮捕令,法官車恩京表示尹錫悅有毀滅證據的可能,指示法院職員向高級公職人員犯罪調查處(公調處)送交逮捕證正本和偵查記錄,尹錫悅則繼續關押在首爾看守所[100][97][101]。當天3時07分(19日)數百名尹錫悅支持者衝擊駐守法院的警方防線,肆意砸碎法院正門和窗戶,闖入法庭內部,破壞辦公用品及設備,期間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至少56人被捕。[102][103][101]
尹錫悅通過代理律師團就支持者闖入法院表示,充分理解民眾的憤怒,但希望以和平方法表達意見。[104]

尹錫悅之後在1月21日首次出席彈劾案庭審,他在庭上否認於戒嚴期間下令拘捕國會議員[105]。而金龍顯在第四場庭審出庭作證時否認尹錫悅曾命其抓捕議員,又稱他曾「提議動員所有首爾軍方人員執行戒嚴,惟遭尹錫悅否決」[106]。第五至第八場庭審則傳召證人提供關鍵證詞,南韓國情院次長洪長元表示尹錫悅曾在電話中下令要拘捕政界人士,陸軍特戰司令郭種根指證尹錫悅在戒嚴當晚電話指示封鎖國會並將表決解除戒嚴決議的議員「拉出」國會;總統秘書室秘書樸春燮則在作證時為尹錫悅作了辯護[107]。之後尹錫悅缺席第九場庭審;又在第十場庭審正式開始前突然退席。[107]
2月25日下午,憲法法庭就彈劾案舉行最後一場庭審,聽取尹錫悅和國會彈劾委員團團長、法制司法委員會委員長鄭清來的最後陳述[108]。國會方面指責尹錫悅執行違憲的戒嚴令、蹂躪國會和入侵選舉管理委員會、試圖逮捕拘禁多名政治人士,認為「為了民主和國家發展,必須罷免尹錫悅」。尹錫悅方面則表示實施戒嚴「絕不是為了我個人的利益」,聲稱包括「北韓在內的外部勢力,以及國內的反國家分子正在聯手威脅國家安全與主權」,重申戒嚴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並表示「緊急戒嚴是為了克服國家危機,是總統行使合法權限」[109][107]。3月7日,首爾中央地方法院裁定對尹錫悅的拘押時間超過了法律限制,要求立即釋放尹錫悅;尹錫悅在3月8日從首爾看守所獲釋,韓國檢方決定不上訴,而尹錫悅將在非羈押狀態下繼續受審。[110][111][112]
3月24日,憲法法院駁回國會針對總理韓悳洙的彈劾案,當中有5位法官支持駁回,2位法官認為案件不予受理,只有1位法官支持彈劾,恢復韓悳洙國務總理及代理總統一職。[113][114]

在距離最後一場辯論結束38日後,憲法法庭於2025年4月4日上午就彈劾案作出宣判[115];在正式宣判前,尹錫悅的代表律師指考慮到社會秩序、警衛問題等,決定留在總統官邸觀看裁決直播,只有代表團出庭[116];此外,韓國警方也在首爾投入1.4萬人警力、對憲法法院方圓150米的區域採取清空措施,禁止在該區域內的示威遊行[117]。法院裁定,尹錫悅宣布戒嚴違反戒嚴法、尹錫悅發動戒嚴出動軍人進入國會違反憲法、逮捕政治界人士違法,侵害國民基本人權;法院同時也認為尹違反憲法規定的軍隊統帥義務、侵犯國會議員審議表決權及不逮捕特權,構成彈劾理由[118][119],憲法法院法官文炯培在判決中表示「國會行使彈劾權與預算審議等職權,無法認定在戒嚴宣布當時、實際造成重大危機狀況」,補充說「即使國會行使權限時違法或不當,被彈劾人(尹錫悅)也可以透過其他合法手段加以因應,因此無法把行使國家緊急權正當化」,認為戒嚴沒有經過實質審議便被執行[120]。參加彈劾案表決的8名法官全員同意罷免尹錫悅,宣佈彈劾案立即生效、尹錫悅喪失總統職務[115][119]。自此,尹錫悅成為繼朴槿惠後,第2位被彈劾下台的韓國總統。[118]
2025年4月8日,韓悳洙正式任命共同民主黨提名的馬恩赫為憲法法院法官、馬鏞周為大法院法官。韓悳洙另提名法制處處長李完揆、首爾高等法院法官咸尚勛為憲法法院法官,以接替即將卸任的文炯培和李美善[121]。國會議長禹元植則要求其撤回提名並就此道歉[122]。4月16日,憲法法院裁定暫停代總統提名憲法法官候選人的效力[123]。
尹錫悅內亂罪審判
2025年4月14日,尹錫悅抵達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就涉及內亂刑事罪首度出庭,他拒絕認罪,辯護稱戒嚴只持續數小時,並且在國會要求下立即以非暴力方式解除,稱就戒嚴事件對他的控訴是違反法律原則,同時全盤否認有關他下令逮捕政要的指控。[124]
影響
韓國政治危機引起社會動盪,哈佛大學亞洲中心研究員李成賢認為,政治危機讓投資者信心的迅速流失,對經濟和國際關係的打擊非常嚴重,又指韓國政治未來的不確定性還可能對國際貿易和供應鏈產生連鎖反應,特別是在工業技術和汽車製造等關鍵領域[125]。12月19日,韓元受到政治危機影響,貶值1.5%,達到15年來最低點[126]。當地旅遊業也遭受打擊,不少酒店及旅行社被取消預訂。[127]
政治危機讓已經陷入困境的韓國經濟雪上加霜,凱投宏觀分析師李澤表示在全球對半導體需求放緩的衝擊下,韓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預估只有2%,而政治危機則讓消費者及企業對韓國的信心進一步下降[128]。韓國中央銀行幅下調2025年韓國經濟成長預測,指政治動盪和濟州航空2216號班機空難嚴重打擊經濟,導致國內消費和建設投資減少,可能導致第4季成長率遠低於11月的預測[129]。
韓國的政局混亂也對盟國造成了不小的壓力。美國媒體《政客》於報導指出「尹錫悅面臨彈劾,將對拜登在印太地區遏制中國霸權主義的努力產生重大影響」[1]。德國之聲認為韓國作為東亞穩定支柱的角色受到挑戰[125]。朝鮮半島安全專家、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林志豪指如果南韓國內局勢持續動盪,那麼南韓對於美中對抗過程中會呈現相當被動的狀態,甚至可能只能虛應以對。台灣明志科技大學教授盧信吉則認為,南韓執政黨的運作失常將使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包含對外政策在內,尹錫悅政府過去的承諾是否能夠落實,以及對於未來外交與國防政策的執行是否能延續,都可能因為政府即將換屆而充滿變數。[130]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