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9年木星撞擊事件,又被稱為韋斯利撞擊事件,是2009年7月在木星發生的撞擊事件。這次撞擊事件在木星大氣層中留下一個黑色的疤斑,大小和木星小紅斑類似,面積和地球太平洋差不多。[3] 科學家估計撞擊物的直徑約為200-500米。[4]
此次撞擊事件是由澳大利亞天文愛好者安東尼·韋斯利(Anthony Wesley)在2009年7月19日協調世界時13:30(大約剛好在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後15年)發現的。他在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穆任百特曼村郊外的家中後院天文台使用和14.5英寸(36.8厘米)口徑的反射望遠鏡連接的低光度攝像機對木星進行拍攝後疊加圖片時發現這次事件。[5] 他回憶說:
我第一次見到它時位於木星的邊緣,只是一個模糊的暗斑,當時認為只是一個普通的木星極暴。但是,隨著木星自轉,斑點逐漸對向地球,觀察條件變好,我突然間發現,這不只是是一個暗斑,在不同圖片的通道都是黑色的,這意味著它是一個真正黑斑。[6]
韋斯利立即發送郵件給全世界的愛好者和天文機構報告這次發現,其中包括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7]
保羅·卡拉斯等人證實了這次撞擊事件。他們在夏威夷凱克天文台擁有觀測時間,本來計劃用來觀測北落師門b,在收到消息後,他們立即擠出一定的時間觀測這次木星撞擊。[8] 凱克天文台和NASA紅外望遠鏡的紅外觀測顯示在撞擊位置出現一個亮斑,提示這次撞擊加熱了木星南極附近西經305°,南緯57°處約1.9億平方公里的低層大氣。[3]
這個令人矚目的斑痕表明它和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事件時的發現相似,由高海拔的氣霧組成。[8] 格倫·奧頓和他的團隊利用近紅外和紅外觀測在木星的上層大氣探測到明亮的上涌粒子,而使用中紅外波長觀測,發現可能的額外氨氣排放。[9]
這次在木星的撞擊事件,其爆炸的威力是1908年6月疑似彗星或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西伯利亞通古斯大爆炸的數千倍以上。[2] (這比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威力強大一百萬倍以上)[10]
天文學家使用凱克天文台[8]和哈勃太空望遠鏡在STS-125任務安裝的第三代廣域照相機[3]對這次撞擊事件進行進一步觀測。
此次撞擊木星的對象在韋斯利發現撞擊事件前並沒有被發現。不過,在200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預測大約每90至500年木星就會遭遇一次直徑大於1.5公里的彗星撞擊[11],而在1997年的調查認為,喬瓦尼·多梅尼科·卡西尼可能在1690年已經發現並記錄過木星撞擊事件。[12]
根據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體的大小計算[13],此次撞擊物的直徑可能小於1千米。[2][14] 如果在撞擊位置探測到水的存在則提示撞擊物是彗星[15],相反則可能是小行星或非常小的衛星。[16] 起初,這次撞擊事件的撞擊物被認為更可能是一顆彗星,因為彗星更容易擁有行星穿越軌道。[17] 在木星的位置上(距離太陽5.2天文單位),很多彗星由於離太陽距離遠,性質不夠活躍,很難被發現。[17] 但在這個位置上,1千米級別的小型小行星同樣也是很難被發現,最近奧頓等人和哈默爾等人的研究強烈提示這次撞擊物是一顆小行星,因為這次撞擊僅留下一個撞擊點,而且撞擊並沒有減少木星磁層輻射出的十米波輻射,或產生高空二氧化矽塵埃碎片,這和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事件很不相同。2012年,科學家確信這次撞擊是由一顆直徑為200-500米的小行星引起的。[4]
假設這次撞擊物是一顆直徑約1千米的不活躍彗星或小行星,它的視星等將不會亮於25等。[17] 而木星的亮度是25等天體亮度的1300億倍。[18] 大部分小行星巡天探測項目使用廣角視場,不能觀測到視星等暗於22等(比25等亮16倍)的天體。[17] 即使是探測環繞木星公轉的10千米以下的木星衛星也是非常困難的,需要世界上最好的望遠鏡才能做到。[19] 直到1999年木衛十七的發現,天文學家才能發現一些木星的小型衛星。[20]
2010年6月3日,安東尼·韋斯利發現另一次木星撞擊事件,這次撞擊事件比2009年木星撞擊事件要小。[21] 2010年的撞擊事件也同時被菲律賓天文愛好者克里斯多福·郭(Christopher Go)所拍攝的影片所記錄。[2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