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1954年6月至9月之间的洪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54年長江洪水指1954年6月至9月之間的江淮水災[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洪災之一[2]。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湘、鄂、贛、皖、蘇5省有123個縣市受災,農田受淹4755萬畝,受災人口1888萬人,死亡3.3萬人[2][3],京廣鐵路近100天不能通車[4]。此次水災水量、水位均大於1931年江淮水災,是「近百年來罕有的特大洪水」[5],尤以湖北省受洪水的影響嚴重[6]。
當年因大氣環流異常,雨帶長期徘徊在江淮地區,梅雨期延長一個月。6、7月份,共發生9次大範圍暴雨[5]。4月至7月間,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雨量為常年同期的兩倍多,超過常年近一年的量。7月中下旬,雨帶向前長江上游的四川推進,加重中下游的災情[4]。
7月初,荊江大堤全線即進入抗洪緊張階段[4]。7、8月份洪水總量為2448億立方米,各主要控制站高出警戒水位時間為49至135天,相當於100年至200年一遇洪水。湖北境內的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為每秒6.68萬立方米,武漢關最大洪峰流量為每秒7.61萬立方米[5]。8月18日,武漢關出現歷史最高水位29.73米。當時守衛武漢的江漢大堤出現險情21523起,平均不到10分鐘一起。政府為武漢防汛工作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4]。
由於洪水量巨大,已超過荊江分洪工程的承受能力(54億立方米[5])。在7月22日、29日、8月22日先後三次開啟荊江分洪閘後,中央和地方政府為確保荊江大堤和武漢的安全,又採取了一系列分洪、蓄洪措施,總分洪水量為122.56億立方米[5][4]。
程美東《透視當代中國重大突發事件》載「湖北省受洪水的影響尤其嚴重。長江流域3,000萬災民,湖北省就占了三分之一。根據相關資料的統計,全省因災死31,762人,死耕畜16,056頭,倒塌房屋2,205,135間,浸濕和沖走糧食6,935,743斤。國營商業財產損失2,134,062萬元,合作部門損失達1,465,468萬元。9所中等學校房屋全部倒塌;14所部分倒塌。小學校舍遭毀的占災區原有校舍總數的50%以上,僅倒塌者即有19,321間。農田水利設施也受到極大破壞,大中型水庫、剅閘及附屬建築物沖毀98處,小型塘堰、溝渠衝毀138,021處,290餘萬畝農田喪失了灌溉和排水能力。」[6]
「武漢市內地勢較低處漬水成災,150萬人口中,就有災民376,313人,死亡30人,傷42人,4,388棟樓房倒塌;黃岡地區受災人口2,252,334人,受災田畝3,627,282畝,死傷3,126人,倒塌房屋752,268間;孝感地區受災人口2,237,628人,受災田畝4,299,935畝,死傷1,780人,倒塌房屋650,902間;荊州地區受災人口3,873,355人,受災田畝11,700,284畝,死傷25,586人,倒塌房屋641,525間;其他受災區也是房倒屋塌,人畜傷亡。截至1954年8月19日止,據49個縣、2個市、1個省屬農場的統計:全省受災田地占總田畝數的35%以上;受災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9%以上。損失非常嚴重。由於武昌、漢口被洪水圍困百日之久,京廣鐵路100天未能正常通車。」[6]
淮河流域洪水,淮北大堤失守,堤防潰決,淮北平原大片被淹,農田成災面積達408.2萬公頃,安徽、江蘇死亡1930人。海河流域內澇,農田受澇面積292.7萬公頃。黃河中下游幹流及中游支流渭、汾河,遼河流域以及浙、粵、桂等省洪水。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