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577年大彗星的臨時名稱是C/1577 V1,是在西元1577年非常靠近地球的一顆彗星。該彗星的首次記錄來自於1577年11月1日在秘魯的目擊報告,1578年1月26日飛出地球的視線。[1]全歐洲的人都看見了這顆彗星,著名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也不例外。[2]經由對這顆彗星的觀測,第谷發現彗星和其他在天空移動的類似天體,都在地球的大氣層之外。[3]
在第谷筆記本上一頁的素描中,這顆彗星被認為是緊挨著行星中的金星在移動。[3]這幅素描是以地球為中心,太陽繞著地球,當時所知的其他的行星則繞著太陽。這是依據第谷自身的假說,以地球為中心所佈局的太陽系,是偏移了中心的日心說[3]。儘管在第谷的模型中有如此的誤解,他所做的數以萬計的精確觀測,卻讓克卜勒能夠推導出行星運動定律[3]。第谷儘管盡其所能的測量,卻不足以得知彗星在大氣層之外究竟有多遠,所以不能以距離來繪圖。[4]第谷發現彗星是一種天體,這種看法被普遍的接受,但也引起了許多其他的問題:
這些問題,與其它一些問題,在17世紀引起了冗長的辯論,有許多理論流傳在當時的天文團體內,伽利略更聲稱這只是一種光學現象,不可能測量出彗星的視差,但是他的假設並沒有被廣泛的接受。[4]
1577年大彗星戲劇性的出現在天空,使彗星的地位和本質的理論被重新評估。
在其它的研究中,第谷得知彗星尾巴的方向是背向太陽[3]。
1577年是明朝萬曆五年,一些地方縣誌記載了彗星出現。[5][6]當時張居正的父親剛病逝,依制度張居正應回家居喪,而萬曆帝當時十分依賴張居正,因此下詔奪情。在張居正第二次上辭呈後,當天晚上彗星出現,禮部因此建議萬曆帝修省消災。[7]
有許多肇因於彗星經過的文學作品,也有許多天文學家提出的想法,引發了大量的爭辯。 然而,彗星是出現在天空的天體的想法是最被推崇的觀念,也是許多想發中最接近事實的概念。[4]事件啟發的藝術作品是Jiri Daschitzky創作和雕刻的版畫,描繪的靈感來自於1577年11月12日在布拉格見到的1577年大彗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