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毫米ML-20S榴彈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52毫米榴彈炮M1937(M L-20)(俄語:152-мм гаубица-пушка обр. 1937 г. (МЛ-20))是一款蘇聯重型榴彈炮。該炮由F.F.Petrov領導的172號工廠設計局開發,是152毫米M1910/34火炮的深度升級版,而M1910火炮又以施耐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設計的152毫米攻城炮M1910為基礎。該火炮從1937年一直生產到了1946年。M L-20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投入使用,主要作為蘇聯軍隊的軍級/集團軍級火炮。德國國防軍和芬蘭軍隊也繳獲並使用過該火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M L-20也參與了二十世紀中後期的無數次戰鬥。
![]()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5年2月12日) |
描述
M L-20被正式地歸類為榴彈炮,即一種(在較小程度上)結合了普通火炮和榴彈炮特點的火炮系統,因此可以被當作普通火炮使用或榴彈炮使用。這種通用性是通過它廣泛的仰角範圍和可以使用13種不同推進劑負載的單獨裝藥實現的。該火炮即配有用於直接射擊的望遠鏡瞄準鏡,也配有用於間接射擊的全景瞄準鏡。蘇聯開發了被稱為氣象彈道加法器的一種特殊的機械裝置,用於計算彈道和氣象修正,該裝置由專門的計算尺和預先計算好了的表格組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他類型的火炮也引入了類似的裝置。 大多數炮的炮管要麼是整體式的要麼是組合式的。一些資料表明,還有第三種類型(帶有鬆散襯管的炮管)。為了減輕後坐力,安裝了大型開槽的炮口制退器。炮閂為間斷螺旋式,在打開時強制抽出彈藥筒。保險鎖可以防止在射擊前打開炮閂;如果需要取出已裝填的炮彈,必須禁用鎖定裝置。為了在炮管設置為高仰角時協助裝填,炮的尾部配備了彈藥筒固定裝置。拉動扳機繩即可發射。 後坐系統由液壓緩衝器和液壓氣動復進器組成。每個裝置可容納22升液體。復進器中的壓力達到45巴。 炮架為分體式,帶有炮盾和平衡機構、板簧懸架和帶橡膠輪胎的鋼輪(一些早期生產的M1910/34採用了實心輪胎的輻條輪)。在運輸過程中,炮管通常縮回。當然也可以在炮管位於使用位置的情況下牽引該炮,但在這種情況下運輸速度受到限制,約為4到5公里每小時(炮管縮回的狀態下牽引速度可達到20公里每小時)。該火炮可以在8到10分鐘內完成戰鬥部署。炮架編號為52-L-504A,該炮架也可用於搭載1931/37(A-19)型號的122毫米火炮。 這款火炮還安裝在了兩款蘇聯在二戰期間使用的坦克殲擊車/突擊跑上,分別是S U-152和I S U-152。
研發歷史
紅軍(R K K A)從俄羅斯帝國(沙俄)軍隊繼承了許多火炮,包括但不限於由施耐德開發的152毫米M1910攻城炮。該炮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過兩次現代化改造,成為了152毫米M1910/30炮和152毫米M1910/34炮。然而,它的機動性、最大仰角和旋轉速度仍需改進。1935年到1936年,莫托維利哈第172工廠試圖繼續現代化改進,但總炮兵局(G A U)堅持進行了更重大的升級。 因此,該工程的設計局開發了兩門火炮,M L-15和M L-20。前者由G A U發起,而後者則開始於私人開發;負責該項目的團隊由F.F.Petrov領導。這兩門火炮都使用了M1910/34但炮管和後座系統。M L-20還繼承了舊款火炮的輪子、懸架和拖曳系統。 M L-15於1936年4月進行地面測試,隨後返回進行修改,並與1937年3月再次進行測試,這次測試取得了成功。M L-20於1936年12月進行地面測試,並於次年進行陸軍測試。在消除了一些主要是炮架缺陷的缺陷後,M L-20被推薦投入生產,並於1937年9月22日被採用被152毫米榴彈炮1937型(俄語:152-мм гаубица-пушка образца 1937 года (МЛ-20))。 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M L-20更受青睞,因為M L-15重量更輕(戰鬥狀態下重量輕約500公斤,行進狀態下重量輕600公斤),因此它的機動性更強,M L-15但最大運輸速度上45公里每小時。不過M L-15的車架更複雜(M L-20車架的最終版本吸收了M L-15的一些特點)。一些消息來源聲稱,蘇聯選擇M L-20是出於經濟因素的考慮,M L-20與M1910/34更相似,因此生產時需要作出的調整更少。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