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
中国洛陽的佛教遗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1],主要開鑿於北魏至北宋的四百餘年間[2],至今仍存有窟龕(或稱壁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3],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4]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同時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5],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等中國著名石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
根據《魏書》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將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499年,魏孝文帝去世,北魏宣武帝即位。景明初(500年)魏宣武帝詔令在龍門(故稱伊闕)開鑿石像[a]。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復和續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
龍門石窟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石窟街道龍門村龍門山 |
分類 | 石窟寺 |
時代 | 北魏至唐 |
編號 | 1-37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清末和民國初年的遊記史料[6]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由於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b]。
在略特的文章中提到,據龍門石窟研究所研究員王振國介紹:
“ | 《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被盜鑿的時間大約在1930年至1935年。參與盜鑿的有河南省偃師縣楊溝村石匠王光喜、王水、王惠成三人。按北平古玩商岳彬和當時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部主任普愛倫先生(此人1925年去敦煌剝壁畫不成,才轉向龍門下手)簽訂的秘密合同,由洛陽東關的古玩商馬龍圖出面,勾結偃師楊溝村的偽保長王夢林、該村土匪王東立、王毛、王魁等人,持槍脅迫石匠們秘密進行盜鑿。3名石匠借著微弱的手電筒亮光,對著照片打鑿的。據王光喜後來交代說,常去的有3個人,主要工作是鑿賓陽洞北壁下面的身子,按鑿的多少收錢。據3名石匠交代,他們盜鑿浮雕的時候,先把頭鑿下,再鑿其他部位。 | ” |
龍門石窟研究所甚至保留著當年岳彬與當時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部主任普愛倫先生簽訂的秘密合同:
“ | 立合同人普愛倫、彬記今普君買到彬記石頭平紋人圍屏像拾玖件,議定價洋一萬四千元。該約定立之日為第一期,普君當即由彬記取走平像人頭六件,作價洋四千元,該款彬記刻已收到。至第二期,彬記應再交普君十三件之頭。如彬記能可一次交齊,普君則再付彬記價款六千,如是,人頭分兩次交齊,而該六千價款,亦分二期交付,每次三千。至與(於)全部平像身子,如彬記能一次交齊,而普君再付彬記價款四千。如是,該身仍分兩次交齊,而此四千價款,亦分兩期,每期二千。以上之貨,統計價洋一萬四千元。至與(於)日後下存應交之貨何年運下及長短時間,不能軌(規)定。倘該山日後發生意外,即特種情形不能起運,則該合同即行作廢,不再有效。此乃雙方同意,各無返(反)悔,空口無憑,立此合同為證。 | ” |

1950年,混跡北京琉璃廠的岳彬因犯盜賣國家文物罪被公審並槍決。然而,被美國人非法購去的中國文物卻留在了美國。[7]
據中國官方記錄,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龍門石窟因「破四舊」而遭到破壞,許多石像被打砸得面目全非[8][9][10]。1973年,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陪同時任加拿大總理皮埃爾·特魯多等人參觀龍門石窟,當時外賓們並不知道佛像是近期破壞的,還以為是毀於戰火,周恩來則對工作人員說到,「古人留下的不僅是文物,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精心保護啊。不然對不起先人,也對不起後人啊。」[8][9][10] 還有記錄顯示,文革期間石窟的許多小佛頭像被砸毀[11];此外,萬佛洞洞口外南壁上雕有一尊菩薩站像,據說是按照武則天的身材雕成的,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文革期間菩薩前額的一大塊被人為打掉損壞[12],但也有認為「東方維納斯」是盧舍那大佛,佛像的雙臂在屢次戰亂和文革中被毀[13]。也有記載,當地人在文革期間保護石窟,免受紅衛兵的打砸搶[14][15],但是一些「保護性」破壞讓也讓石窟蒙受損失[c]。
2000年,龍門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前附近的環境也得到當局的整治,拆除了附近的人造景觀。
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於2007年3月28日結束了面部修繕工程,保護人員沒有對大佛進行大的修復,只是對大佛表面除塵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邊細縫。
2021年12月6日,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修。2022年7月21日,龍門石窟奉先寺危岩體加固和滲漏水治理工程竣工。[16]
石窟分布
龍門石窟中各個時期的窟龕造像交錯分布。
西山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於北魏時期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以及建於唐代的潛溪寺、看經寺、萬佛洞、奉先寺、大萬伍佛洞。其中奉先寺盧舍那主佛高17.14米。
- 賓陽洞區:賓陽洞是龍門石窟最古老的窟龕,這個洞窟歷時24年才建成,現在還有初建時的舊址。這一區域還有初唐建造的潛溪寺,以及七星廟、廣生洞。
- 敬善寺區:位於賓陽洞南,是初唐的一個造像中心。
- 摩崖三佛龕區:位於敬善寺南,以三佛龕為主,是武周時期的一個造像中心。包括明代的觀瀾亭舊址和一些唐代小型窟龕。
- 萬佛洞區:位於西山中部,是專為唐高宗和武則天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大中型洞窟多集中於此,從北往南依次為雙窯、萬佛洞、獅子洞、惠簡洞、老龍洞等。
- 蓮花洞區:位於西山中部略偏南,這一區域主要是北魏後期的造像中心,大中型窟集中。從蓮花洞往南依次為澌流溪、普泰洞(十四洞)、趙客師洞、破窯、魏字洞、唐字洞。
- 奉先寺區:位於西山南部,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最大佛像盧舍那大佛就坐落於此,這一區域主要以初唐大像龕為主。鑿建於唐咸亨三年(672年)到上元二年(675年)。[2]
- 古陽洞區:位於西山南部,這一區域是北魏中期和後期的造像中心,古陽洞北是藥方洞,南是火燒洞、皇甫公窟等。
- 極南洞區:這一區域主要建造於初唐、武周到盛唐,由北往南依次為淨土堂、八作司洞、龍華寺、極南洞。
龍門石窟依伊水(伊河)而建
東山開鑿石窟的時代大致從唐代武周時期至宋代,北魏時期的工匠不選擇東山開鑿是因為東山大多數地方的岩體層理較薄,並且有多條大斷裂破碎帶存在,因此東山部分較大石窟內的造像均是活動的。
- 大萬五佛洞區:這一區域建於武周和盛唐,大萬五佛洞與南北二洞和成為「擂鼓台三洞」。
- 萬佛溝區:位於東山萬佛溝北側的看經寺是東山最大的洞窟。
藝術特點
龍門石窟規模相當宏大,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它以自身系統和獨特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中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的藝術成分,但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之藝術,近繼雲岡石窟之風範,與魏晉和南朝時期先進深厚的漢族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融入體現了漢族的審美意識,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和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5]
世界遺產登錄標準及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龍門石窟因為滿足世界文化遺產下列評定標準而登錄:
- (i) 人類藝術創造力的傑出表現。
- (ii) 是對悠久歷史的藝術形式的完美展現,在這一區域的文化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iii)是對中國唐朝高度的文化水平和成熟的社會的展現。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