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瘟疫真菌(學名:Aphanomyces astaci)是一種會感染淡水龍蝦的水黴,歐洲河螯蝦屬的生物在感染之後的數個星期內就會死去。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日本的龍蝦也有感染的可能。[2]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分佈
1859年龍蝦瘟疫真菌首次出現在歐洲的義大利,當時的寄主可能是進口自北美的一些龍蝦,[3] 也可能是來自壓艙水。[4] 隨後這種真菌便迅速傳播到了整個歐洲。
描述
感染龍蝦瘟疫真菌的龍蝦尾部會變成白色或紅褐色。[5] 雖然這種真菌原先的寄主,即產自北美的通訊螯蝦對其有抵抗力,[3] 但至今仍沒有任何歐洲的龍蝦可以在感染此真菌後存活。[6][7] 其孢子對溫度變化敏感。
措施
爲了防止龍蝦瘟疫真菌的蔓延,歐洲許多水產業部門都對區域間運輸時攜帶的水(例如壓倉水)有一定限額。同時規定在使用進口龍蝦作釣餌時,必須事先經過−10 °C(14 °F)以下低溫對其進行至少一天的冷凍處理。龍蝦瘟疫真菌的孢子在短短幾周內就可以蔓延到整個水域,並感染當地龍蝦。[7]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