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齊國刀幣,又稱齊刀,指中國先秦時期齊國鑄行的刀幣。最遲在春秋中期,齊國已大量鑄行刀幣,直至秦朝統一貨幣,齊刀一直是齊國最主要的流通貨幣。齊刀主要流通於齊國,臨近的燕、趙等地亦有流通。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返)邦長法化」等數種;又根據正面錢文字數分別稱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有邊郭,刀的末端有圓環,刀環周正飽滿,面、背有文字或飾紋,正面錢文一般為地名加「法化」,早期齊刀多斷脊,晚期則不斷脊[1]。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8月13日) |
齊刀是仿當時被稱為「刀削」的工具青銅刀鑄造,但與「刀削」在形狀上已有很大的區別。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部分組成,刀首近於三角形,刀身和刀柄近於長方形,刀環呈圓形。整體長度為十八厘米左右,與人手長度相近,六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即《周禮·考工記》所載「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2]
齊之法化,該幣一般長18.3-18.5厘米,寬2.87厘米,重44.5-50.5克。[3]
安陽之法化,五字刀,該幣長18-18.5厘米,最寬2.8-2.9厘米,重44.5-47克。[3]
齊法化,為田齊所鑄。長約17.8-18.7厘米,寬2.6-2.9厘米,重40.8-50.4克。[3]
齊六字刀,正面錢文為六個陽文篆書文字,又稱「齊建(造/返)邦長法化」,錢文第二字考釋未定論,有「建」、「造」、「返」、「通」、「徙」等解釋,以前三種較為主流。該幣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紀念幣」。一般認為為田齊所鑄,該幣約18.2-18.5厘米,寬2.6-2.9厘米,重42.3-47克。[3]
銘文 | 見於 | 釋讀 | 備註 |
---|---|---|---|
齊大刀、齊之大刀、齊返邦長大刀等幣 | 自清朝末年以來[4]:9多被認為是「灋」字的省化「法」字的進一步省化「去」字。以戰國文字考察,「灋」是秦系文字,見於雲夢秦簡;而「法」是六國文字,見於古代印璽等處。王獻唐、裘錫圭、何琳儀等學者則認為「」字應釋為「大」,其下方的「口」為裝飾部件,無實際意義。[5]:3。 | ||
齊返邦長大刀的第二字 | 其釋讀具有較大爭議,自清代以來,有「造」、「建」、「通」、「徙」、「途」、「返」等多種觀點,其中以釋為「造」、「建」、「返」三字影響最大。[4]:9 | ||
明刀面文 | 釋讀在清代以來未成定論,是刀幣研究中的熱門、難點問題之一。清代釋讀主要有「明」、「莒」、「泉」等,民國之後,又有「易」、「盟」、「召」、「匽」、「邑」、「眼」等釋讀,其中以釋「明」和釋「匽」影響最大。[4]:4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