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帝陵或稱黃陵,曾稱橋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是全國數座黃帝陵之一。號稱「天下第一陵」[1]。
黃帝陵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中國陝西省黃陵縣 |
分類 | 古墓葬 |
編號 | 1-162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塚。《史記》稱黃帝葬於橋山[2]:17。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為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歷朝歷代均有修繕,最近一次是1993年,為此成立了黃帝陵基金會以籌措資金,工程分二期實施,第一期工程2001年8月竣工。清明節時,陝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舉行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3]。
黃帝陵景區面積333公頃,有古柏超過六萬餘株,千年以上古柏三萬餘株,為中國境內保存最完善的古柏群。陵墓區和軒轅廟兩部分。
陵墓區:通往陵區的石道邊樹有「下馬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靠近陵區有「漢武仙台」,傳說漢武帝北征匈奴歸來時祭祀黃陵所築;帝陵現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牆圍護。南面立明代「橋山龍馭」石碑一通。陵區東側碑廊珍藏曆代帝王御製祭文碑57通,陵區西側立有香港回歸紀念碑和澳門回歸紀念碑;「人文初祖大殿」系供奉黃帝的正殿,「人文初祖」匾額為愛國將領程潛所題。內有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設有神龕,神龕四周飾以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靈;紀念亭內陳列有中國近現代領袖人物孫中山、蔣中正、毛澤東、鄧小平題詞;墓前有祭祀亭,用於前來拜祭人祭祀之處,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黃帝陵」三個字,原為蔣中正於抗日戰爭期間題寫,1956年剷除,1963年修復時換為郭沫若題寫。
軒轅廟:由軒轅廟和祭祀大殿二部分,均為1993年以後新修繕的建築,占地約8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為全麻石結構,氣勢恢宏。
歷代帝王祭黃陵,大多派身邊親信大臣,帶著皇帝親筆寫的「御製祝文」。
1908年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陝西省政府多次祭祀;孫中山、蔣中正等多次作祭文遣人參與祭祀。
1935年開始,中華民國政府每年會舉行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1937年清明節,毛澤東遣林伯渠祭祀。國共兩黨參與的祭祀黃帝陵活動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象徵[4]。1942年,重修黃帝陵廟時,為與唐橋陵區分,改稱黃帝陵[1]。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中華民國政府持續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直到2017年因應現代化需求結束。
1955年-1963年,陝西地方政府主持祭拜黃帝活動,1961年黃帝陵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5]。1964年到1979年,公祭活動中斷十六年[5][6]。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年),黃帝陵一度無人管護,造反派錯誤地把「黃帝」當成「皇帝」進行批判,對陵廟建築進行破壞,同時將山陵作為武鬥據點,在山上修工事、陵區埋死人,黃帝陵成亂葬崗[7][8];文革期間,黃帝陵周邊的古柏亦遭到偷砍濫伐[7][9]。1976年文革結束後,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陝西省革命委員會文化局撥款6000元人民幣修繕山頂祭廳、黃帝廟大殿和圍牆三個項目,並對陵園枯樹進行了清理[7][8]。1978年,文物管理委員會改稱文物管理所、簡稱文管所,地址仍設在軒轅廟院內[7]。
改革開放後,1980年,公祭軒轅黃帝活動重啟[5][6]。1994年以來,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黃帝陵祭典[3][5]。2006年,黃帝陵祭典活動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由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如在2016年(丙申年),即由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陝西省人民政府聯合承辦,以「慎終追遠、傳承文明」為主旨[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