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毛茛科黄连属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連(學名:Coptis chinensis),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涼、濕潤之處,屬毛莨科黃連屬。黃連也是一種常用中藥,最早在《神農本草經》中便有記載,因其根莖呈連珠狀而色黃,所以稱之為「黃連」。其味入口極苦,有俗語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別名王連、支連。為毛莨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和雲南黃連 (Coptis teeta Wall.)的乾燥根莖。分別習稱「味連」、「雅連」、「雲連」。其他替代品種還有峨眉黃連(Coptis omeiensis (Chen) C. Y. Cheng)、五裂黃連(Coptis quinquesecta)等。
黃連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區,需要溫度低、空氣濕度大的自然環境。怕高溫和乾旱。不能經受強烈的陽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蔭。根淺,分布於5~10cm的土層,適宜表土疏鬆肥沃,有豐富的腐殖質,土層深厚的土壤,pH5.5~6.5,為微酸性。
味連,藥材多數聚集成簇,常常彎曲,形如雞爪,習稱「雞爪連」,其單枝根莖長3-6厘米,直徑0.3-0.8厘米。表面粗糙,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有鬚根及鬚根 殘基。節間表面平滑如莖杆,習稱「過橋」。其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餘的莖或葉柄。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有時中空。氣微,味極其苦。主產中國重慶、四川、湖北、貴州、陝西等地。其中石柱黃連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產於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雅連,藥材多為單枝、略呈圓柱形,形如「蠶狀」,微彎曲,長4-8厘米,直徑0.5-1厘米,「過橋」較長,1-3厘米。頂端有少數殘基。以身干,粗壯,無鬚根,形如蠶者為佳品。主產於中國四川省。
雲連,藥材彎曲呈鉤狀,形如「蠍尾」,多為單枝,較細小。長約2-5厘米,直徑1.5-4厘米,節間密。以乾燥、條細、節多、鬚根少,色黃者為佳品。主產於中國雲南省。
將鮮黃連直接置於炕房內炕乾。當炕至黃連一折就斷時,趁熱放入槽籠內來回撞擊,撞去附著的泥沙、鬚根及葉柄,即成乾黃連。
在中國唐代有炒法。中國宋代有酒炒、薑炒、蜜制、米泔制、麩炒、制炭、吳茱萸制、巴豆制等炮製方法。中國元代增加了土炒、童便制等法。中國明、清以後又增加了醋制、鹽制、乳制、黃土薑酒蜜制、膽汁制,酒萸制等方法。並對其炮製目的有較多闡述,如:黃連入手少陰心經,為治火之主藥,治本臟之火,則生用之,治肝膽之實火,則以豬膽汁浸炒,治肝膽之虛火,則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則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則以薑汁炒,治下焦之火,則以鹽水或朴硝研細調水和炒,治氣分濕熱之火,則以茱萸湯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則以乾漆末調水炒,治食積之火,則以黃土研細調水和炒。現行,有酒洗、酒拌、薑汁拌、吳茱萸拌、酒炒、醋炒、鹽水炒等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為:淨制除去雜質。潤透後切薄片,晾乾,或用時搗碎。
薑制黃連緩和其過於苦寒之性,並增強其止嘔作用,以治胃熱嘔吐為主。如用於治濕熱中阻,胃失和降,噁心嘔吐。
吳萸制黃連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分濕熱,散肝膽鬱火為主。如用於治濕熱郁滯肝膽,嘈雜吞酸;治積滯內阻,生濕蘊熱,胸脘痞滿,泄瀉或下痢。
性味:苦,寒。歸經: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 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於目赤,口瘡。薑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互結,濕熱中陰,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小檗鹼,孕婦服用可導致新生兒溶血症,兒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嚴重黃疸。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