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臺灣小說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凡(1950年3月17日—),本名黃孝忠,臺灣小說家。
黃凡出生於臺北市萬華區,畢業於中原理工學院(今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曾任職於貿易公司、食品工廠,[2]後專職寫作。
黃凡在高中以後接觸了羅曼·羅蘭、杜斯妥也夫斯基、海明威等作家的作品,大學以後,尤其深受索爾·貝婁等美國作家的影響,1979年他以短篇小說〈賴索〉獲第二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而成名。[3] 創作力豐沛的他,在1980年代陸續出版了十五部小說,種類包括政治小說、都市小說以及科幻小說,備受文壇矚目,其中發表於1985年的短篇小說〈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已被視為臺灣後設小說(metafiction,又譯:元小說)的典範之一。[4][5] 1981年《大英百科全書》將其評價為80年代臺灣最有代表性的小說家。1985年,作品《慈悲的滋味》改編成電影,由蔡揚名執導。[6]
黃凡於1990年代曾在臺灣文學界消失十多年,直到2003年才復出。[7]
作家白先勇認為:「〈賴索〉的表現手法,異常突出,完全是現代的,運用時空交錯意識流技巧,將七十年代後期,臺灣都市工業化後,急促喧囂的步調,表露無遺。」[8]
葉石濤曾稱他:「是屬於知性型作家,他已超過了鄉土文學。從現代社會各種活動現象,來凝視人性和行為。他代表了八○年代的創作目標與創作的方向。」他所關注的面向是小說的外在形式和系統理論,其理論是根據現實而來的。[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