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鵝嘜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鵝嘜縣(馬來語:Daerah Gombak),是馬來西亞雪蘭莪州中部的一個縣,也是州內第六大縣。其面積為650.08平方公里,人口於2010年為682,226。該縣北臨烏魯雪蘭莪縣,東臨彭亨州文冬縣的雲頂高原,東南臨烏魯冷岳縣,西臨瓜拉雪蘭莪縣,西南臨八打靈縣,南臨吉隆坡。鵝嘜縣的縣府為士拉央新鎮。主要地區包括士拉央、萬撓、黑風洞、轟埠、根登、淡江、煤炭山與鵝嘜鎮等。
Remove ads
此縣東部,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是山地,而中間為平原。鵝嘜河、巴生河、峇都河和毛糯河(Buloh River)流經此縣。
Remove ads
歷史
鵝嘜縣於1974年2月1日成立,當天也是吉隆坡正式脫離雪蘭莪州成為聯邦直轄區。也因如此,當時的吉隆坡縣、瓜拉雪蘭莪縣部分地區被劃入此縣,形成現今的GSR地區(Gombak-Selayang-Rawang,即鵝嘜、士拉央和萬撓三個主要城鎮。),並由以下地區組成:[5]
- 烏魯冷岳縣的安邦區(Mukim Ampang)一部分。(該地區屬於安邦市議會(MPAJ)管轄)
- 吉隆坡縣的淡江區(Mukim Ulu Klang)(該地區屬於安邦市議會(MPAJ)管轄)
- 吉隆坡縣的文良港區(Mukim Setapak)一部分
- 吉隆坡縣的峇都區(Mukim Batu)一部分
- 烏雪縣和瓜雪縣的萬撓區(Mukim Rawang)
在1997年以前,萬撓是鵝嘜縣的縣府,但自從鵝嘜縣議會(Majlis Daerah Gombak)於1997年1月1日升級為現今的士拉央市議會(Majlis Perbandaran Selayang)後,該縣縣府便遷移至士拉央新鎮(Bandar Baru Selayang)。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鵝嘜縣內有10個市(Bandar)及6個鎮(Pekan)。[8]
鵝嘜縣共有16個華人新村[9],其中5個為傳統新村[10],以及11個重組村。
Remove ads
人口分布
2010年鵝嘜縣人口為682,226,占了全雪蘭莪州總人口(5,462,141)約12.49%。下列數據以2010年馬來西亞人口普查為準。[4]
Remove ads
政府
鵝嘜縣縣府(政府所在地)為士拉央新鎮。
縣內下有兩個地方政府
- 士拉央市議會(大部分區域)
- 安邦市議會(淡江)
國會與州議會席位

鵝嘜縣在下議院共有三個國會議席,分別是士拉央、鵝嘜和安邦。鵝嘜縣的樂萬鎮、馬當巴卡(Matang Pagar)和雙溪毛糯醫院周邊地區被劃入雙溪毛糯之下;同時位於士拉央市議會的甲洞和士拉央再也則被劃入白沙羅。另外安邦新村和甘榜南柏再也等屬於安邦國會議席的區域實際上位於烏魯冷岳縣。[12]
Remove ads
鵝嘜縣在雪蘭莪州議會共有八個州議席,分別是士拉央的轟埠、萬撓和鄧普勒公園,鵝嘜的雙溪杜亞、鵝嘜斯迪亞和淡江以及安邦的國際山莊和南柏再也。鵝嘜縣的樂萬鎮、馬當巴卡和雙溪毛糯醫院周邊地區被劃入雙溪毛糯之下的巴也加拉斯;同時位於士拉央市議會的甲洞和士拉央再也則被劃入白沙羅之下的武吉蘭樟。另外安邦新村和甘榜南柏再也等屬於安邦國會議席的區域實際上位於烏魯冷岳縣。[12]
教育
截至2014年,鵝嘜縣共有53間國民小學、八間華文小學、七間淡米爾小學、30間國民中學、兩間宿舍學校、兩間伊斯蘭中學和兩間技術職業中學(Vocational School)。[15][16]
鵝嘜縣共有八間華文小學。[17]
交通

南北大道北段、
吉隆坡-加叻大道、
吉隆坡-瓜拉雪蘭莪大道、
大使路-淡江大道、
牙直利走廊大道以及興建中的
東巴生谷大道有經過鵝嘜縣。

鵝嘜縣內聯邦公路全長約71.979公里。[18]以下只列出主要的公路。


鵝嘜縣內州際公路全長約102.623公里。[18]以下只列出主要的公路。
景點

以下為鵝嘜縣主要的旅遊景點。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