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川圖(英語:Ishikawa Diagram),又稱因果圖、關鍵要因圖(日語:特性要因図/とくせいよういんず)、要因分析圖、魚骨圖(英語:Fishbone Diagram),是用圖解展示一定事件的各種原因的方法,是由日本學者石川馨在1956年發表的著作《品質管理入門》所創立的因果模型圖[1]。它常用於產品設計,來顯示某個總體效果的可能因子[2][3]。石川圖常用在產品設計、或是生產品質管理或失效預防,以識別造成問題的所有潛在因素。是品管七大手法中的一項。石川圖中會將問題(魚頭)放在圖的右邊,潛在因素分為幾大類,再由各大類中去細分小分類,都在圖的左邊,例如:魚頭—大類、魚身—中類、魚刺—小類,讓階層分支清楚地展現[4]。
魚骨圖也會用來作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使用方式有點類似心智圖,也有其他應用用這類的圖形去做其他分析,例如專利分類、產品機能、規格需求等,這些應用時多半都會稱為魚骨圖,不會稱為石川圖。
也有些應用會用魚骨圖來找特定需求下的可行方案或是對策,此時的魚骨圖的需求(魚頭)會在圖的左邊[5]。
在1956年,現代管理學先驅石川馨在川崎重工船廠創建品質管制過程時發展出石川圖[6],它是品質管理的七種基本工具之一,因其形似魚骨,又被稱為魚骨圖。在生產品質管制中,石川圖可以幫助企業逆向剖析各個部門的問題,是一種由結果反推各個因素缺陷的工具。
石川圖中的原因多半會加以分類。石川圖有助於看出不同原因之間的關鍵相關係,而找可能原因的過程也有助對問題或是程序有更深入的了解
問題的原因可以用腦力激盪的方式來進行,之後再加以分類,放在魚骨的不同位置。分類可以依傳統的分類方式,也可以依問題或是應用有特殊的分類。原因也可以用五個為什麼設法找到其根本原因。
分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每一個不完美的原因都是變異的來源。若在問題分析中,多半會將原因分為幾個類,以識別其變異的來源。常見的分類為「人機物法環測」,英文簡稱為5M1E:
也有些是用上述的五個M再加上以下的三個M,成為8M。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