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沾、魔鬼氈、黏扣帶(英語:Hook and loop fastener、touch fasteners,中國大陸稱為粘扣、尼龍搭扣、魔術貼,香港稱為魔術貼,外文品牌名稱為「Velcro」),是一種纖維緊固物,發明公司為「維克羅」(Velcro,或譯「維可牢」)[4]。瑞士工程師喬治·德·梅斯特拉爾於1941年設計發明。通常由兩條織物組成,一條表面覆有環狀結構,另一條表面覆有鉤狀結構。當兩條織物用力壓緊時,鉤與環相結合,形成暫時緊固的狀態。若希望兩者分離,只需用力將其分開即可。實際上第一條魔鬼氈是純棉的[5],但由於其後發現不實用而改用尼龍。維克羅註冊於1948年的專利在1978年失效,但維克羅(Velcro)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註冊商標,所以維克羅也常在西方語境中作為魔鬼氈的代稱。
魔鬼氈使用方式多元且自由度高,大量應用於戶外用品,如背包、帳篷、安全配備、運動服飾、運動鞋等。勾毛背對背產品可輕鬆整束魚竿或繩結;超音波壓合的綁物帶則可依需求調節長度,快速收納睡袋、帳篷。即使在嚴峻的環境中,魔鬼氈的強勁拉力仍能發揮效用。
鉤狀結構製程
傳統黏扣帶的鉤面由尼龍紗編織成圈狀後,將圈狀頂端處切斷,形成細鉤造型。後來依據黏著性、耐久性等需求,以熱加工製程直接將鉤面熱融為香菇頭造型。近期也有以塑膠射出成型,直接製作出鉤型結構[6],可增加橫向拉力,也省去了車縫與高週波壓合等製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