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魔岩風暴》(英語:Blackrock)是1997年的一部澳大利亞驚悚劇情片,是史蒂芬·維德勒的導演處女作,劇本由尼克·恩萊特根據自己創作的同名劇作改編,主線劇情源自澳大利亞轟動一時的莉莉謀殺案。影片由勞倫斯·布魯爾斯、西蒙·林登和琳達·克羅帕主演,也是希斯·萊傑列名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劇情講述愛好衝浪的賈裡德親眼目睹他的朋友強姦了一個女孩,次日他人發現女孩被殺,賈裡德在說出實情和保護朋友之間左右為難。

快速預覽 魔岩風暴Blackrock, 基本資料 ...
魔岩風暴
Blackrock
Thumb
院線發行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史蒂芬·維德勒[1]
監製
  • 大衛·艾爾菲克
  • 凱薩琳·納普曼
編劇尼克·恩賴特[*]
劇本尼克·恩萊特
原著根據尼克·恩萊特的同名劇作改編
主演
  • 勞倫斯·布魯爾斯
  • 西蒙·林登
  • 琳達·克羅帕
配樂史蒂夫·基爾比
攝影馬丁·麥格拉思
剪輯弗朗茨·旺德伯格
製片商澳大利亞電影金融公司[*]
片長86分鐘[2]
產地澳大利亞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97年1月24日 (1997-01-24)日舞
  • 1997年5月1日 (1997-05-01)(澳大利亞)
預算300萬澳大利亞元[3][4]
票房110萬美元[5]
關閉

莉莉的家人反對將這起謀殺案改編成文化作品,還一度對本片表示抗議,但在劇組得到新南威爾斯州電影電視辦事處的財政支持後放棄了抗議活動。《魔岩風暴》的拍攝周期約為兩周,取景地點包括新南威爾斯州紐卡斯爾郊區斯托克頓,這裡正是當年的案發地點。當地部分居民仍對這起謀殺案記憶猶新,所以反對本片來此拍攝。雖然電影並未在宣傳中自稱取材於真實事件,但還是有很多人將案件和電影對比,許多觀眾也相信片中反映了案件的真實情況。

《魔岩風暴》在日舞影展首映,另外還在波士頓電影節放映,但始終未能引來美國市場分銷商的興趣。影片獲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5項澳大利亞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提名,並拿下澳大利亞編劇協會獎最佳改編電影和行會成員主獎。澳大利亞本土普遍給予本片好評,票房收入約有110萬美元,澳大利亞以外地區觀眾對莉莉謀殺案相對陌生,影片所獲評價也褒貶不一。

Remove ads

劇情

黑岩是澳大利亞一個位於海濱的工薪階層住宅區[注 1],這裡的許多年青人都很喜歡衝浪,賈裡德(Jared,勞倫斯·布魯爾斯飾)便是其中之一,富家女雷切爾(Rachel傑西卡·娜皮埃爾飾)則是賈裡德鄭重交往的第一個女友。這天,出門旅遊11個月的衝浪選手裡科(Ricko,西蒙·林登飾)回到黑岩,他在當地年青一輩中人氣很高。賈裡德的母親黛安(Diane,琳達·克羅帕飾)想要告訴兒子,她剛經診斷患有乳腺癌,但賈裡德忙著在當地衝浪俱樂部為裡科舉辦「歡迎回家」聚會,沒有心情同媽媽交談,只說以後再說。雷切爾的父親是攝影師,專為女性拍攝挑逗性的照片,他不准女兒去參加聚會,但允許長子托比(Toby希斯·萊傑飾)前往。

托比在開車前去聚會現場的路上看到特雷西(Tracy博亞娜·諾瓦科維奇飾)、切麗(Cherie麗貝卡·斯瑪特飾)和另外兩個女孩,就載了她們一程。賈裡德在聚會上同特雷西調情,隨後還同托比打了一架。裡科前來幫助賈裡德,連打了托比好幾拳,但賈裡德主動要求中止了打鬥。特雷西走上前安慰托比,賈裡德則離開聚會現場獨自前往海灘,並在這裡看到托比和特雷西兩情廂願地發生了性關係。這時又有3個賈裡德熟識的男孩走到正在親熱的兩人身旁,然後強姦了特雷西,女孩大聲呼救,不遠處的賈裡德雖然對看到的事情感到不安,但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事後,托比和另外3人逃離現場,自始至終都沒有發現賈裡德就在不遠處。賈裡德隨後也匆匆離開,留下特雷西獨自哭泣。過了一段時間,從家裡偷跑出來參加聚會的雷切爾在海灘上發現特雷西遍體鱗傷的屍體。

賈裡德起初沒有把他看到的事情告訴警察,在說出實情和保護朋友之間左右為難。他的情緒因此變得暴躁,導致同母親及雷切爾的關係都出現裂痕。過了沒幾天,警方逮捕了托比及另外3個男孩。賈裡德認為托比等人會受謀殺罪名起訴,決定把自己看到的實情告訴警察。但就在前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到了裡科,後者向他承認是自己殺了特雷西,但那只是場意外,當時裡科想要同特雷西發生性關係,特雷西掙扎之下頭撞到了岩石上。裡科還表示,他已經告訴警察,案發當晚他一直和賈裡德在一起,要求賈裡德看在兩人交情的份兒上替自己圓謊。與此同時,黛安因乳腺癌被送進手術室,這時她還是沒有機會把病情告訴兒子。

賈裡德告訴警察,案發當晚他的確和裡科在一起,他還對警察說,特雷西的死應該只是意外,但警察這時拿出受害人遍體鱗傷屍體的照片給他看。賈裡德憤怒地在海灘上同裡科對質,裡科承認特雷里的死並非意外。當晚他看到特雷西獨自一人在沙灘上走動,特雷西希望裡科能送她回家,裡科則要求先同她發生關係。特雷西反抗之中咬了裡科,後者憤怒之下就把她活活打死了。

裡科說完案件實情後發現有警察過來,他意識到賈裡德之前一定是告訴了警方實情。他試圖逃跑,但被警方包圍並逃到一處懸崖。雖然有賈裡德在一旁大喊,但裡科決定不進監獄,選擇跳崖自盡。接下來的幾周里,賈裡德的生活崩潰了。得知母親的病情後,他仍然選擇搬了出去,寧願無家可歸也不願面對家人。這天,賈裡德返回家中準備取走自己的東西,遇到黛安後兩人激烈爭吵,難過之下,他告訴母親自己親眼目睹特雷西被輪姦,如果當時插手干預,或是之後提供一點幫助,她都不會落得如此下場。這天下午,賈裡德同黛安、切麗一起來自特雷西墳前,將墓碑上的塗鴉清除。

Remove ads

演員

  • 勞倫斯·布魯爾斯(Laurence Breuls)飾賈裡德
  • 西蒙·林登(Simon Lyndon)飾裡科
  • 琳達·克羅帕飾黛安
  • 傑西卡·娜皮埃爾飾雷切爾
  • 麗貝卡·斯瑪特(Rebecca Smart)飾切麗
  • 博亞娜·諾瓦科維奇(Bojana Novakovic)飾特雷西
  • 莉安娜·沃爾斯曼Leeanna Walsman)飾莎娜(Shana
  • 麗歌·斯圖爾特(Nichole Stewart)飾琳恩(Leanne
  • 賈絲婷·克拉克Justine Clarke)飾蒂芙尼(Tiffany
  • 希斯·萊傑飾托比
  • 卡梅倫·紐金特(Cameron Nugent)飾傑森(Jason
  • 布倫丹·多諾霍(Brendan Donoghue)飾戴夫(Dave
  • 賈德·蓋特(Jade Gatt)飾斯科蒂(Scottie
  • 喬治·巴沙(George Basha)飾科梅爾(Kemel
  • 謝恩·弗朗西斯(Shayne Francis)飾格倫尼斯·米倫科(Glenys Milenko
  • 珍妮特·克羅寧(Jeanette Cronin)飾萊斯利·華納(Lesley Warner
  • 大衛·菲爾德David Field)飾肯·華納(Ken Warner
  • 傑夫·莫雷爾Geoff Morrell)飾斯圖爾特·阿克蘭(Stewart Ackland
  • 朱莉·哈瑟勒(Julie Haseler)飾瑪麗安·阿克蘭(Marian Ackland
  • 克里斯·海伍德Chris Haywood)威蘭斯基警司
  • 艾西·戴維斯Essie Davis)飾吉爾霍利警探
  • 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飾萊恩·柯比(Len Kirby
Remove ads

主題

學者費利西蒂·霍蘭德(Felicity Holland)和簡·奧沙利文(Jane O'Sullivan)在《Antipodes》(字面意為「紐西蘭和澳大利亞」)期刊發文,稱本片探索的主題包括澳大利亞的男性氣概、兄弟情誼、暴力和性特性。片中青少年的聚會上發生強姦和謀殺案,這表明飲酒作樂之時事態一旦失控,就有可能引發嚴重的暴力事件。根據文中描述,其它許多電影中針對的女性暴力行為大多源自典型的精神類疾病,但本片情況並非如此,暴力實施者雖然淘氣且缺乏教養,但心地上還是很善良。澳大利亞歷史上及過去的電影中曾有過奈德·凱利和米克·鄧迪(Mick Dundee)這樣一些雖然所做所為觸犯法律,但卻因其男性氣概而得到正面反響的人物,但本片對這種陽剛之氣持批評態度。兩位學者還認為,對男性氣概的關注使得女性受害人在片中的作用很小,並對這種傾向感到不安。在兩人看來,影片更多是把男性描述成等級、男性氣概和兄弟情誼的受害者。[6]

導演史蒂芬·維德勒(Steven Vidler)表示,本片無意圍繞強姦展開,而是要聚焦於「讓這種事情得以發生的文化氛圍」。他還覺得片中強姦案受害者的戲份和作用很小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重要的是要表現出這種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我們不想透露有關受害人的太多細節,以求保持一定的懸念。」[7]製片人大衛·艾爾菲克(David Elfick)表示,本片的關注點就是當今澳大利亞,孩子們的生活應有盡有,但毒品、酒精、性和慾望相互交織,卻會產生致命的悲劇[3]

Remove ads

製作

源起

布賴恩·喬伊斯(Brian Joyce)是紐卡斯爾飛輪教育劇場總監,他主動找上劇作家尼克·恩萊特(Nick Enright),請後者以紐卡斯爾海灘區斯托克頓(Stockton)1989年發生的莉莉姦殺案為題材創作一部劇作[8][9]。莉莉的家人反對把她被謀殺一案改編成文藝作品[10]。1992年,全長45分鐘的舞台劇《氏族物業》(A Property of the Clan)在飛輪劇場首演,並於1993年在澳大利亞國家戲劇研究院演出[11]。該劇還在紐卡斯爾地區的多所高中上演,獲得好評後再在全國各地高中演出,上演周期達18個月之久[12]

1994年,雪梨劇團委託恩萊特將原本的短劇擴充成長篇作品[10],劇作《魔岩風暴》由此誕生。劇中保留了《氏族物業》的4個角色[12],再另行新增9個人物,同短劇相比,長篇劇作對莉莉謀殺案的小說化更為徹底[10]。劇中的敘事風格和關注重點也針對成人觀眾群做了更改,而不再是像之前的短劇那樣專門用於教育環境[13]

改編成電影

劇作尚在修訂時,恩萊特就開始同新晉導演史蒂芬·維德勒合作,準備將之改編成同名電影[14][10]。到1995年12月時,維德勒已經開始在劇本編輯方面同恩萊特合作,只是沒有正式掛名,不過,兩人在為本片尋找投資上遇到困難。維德勒還稱,他曾看過《魔岸風暴》的劇場演出並深受觸動,然後就萌生出執導這樣一部電影的想法。在他看來,劇中的情節同他當年在雪梨西部郊區的成長曆程非常相似:「最重要的就是維護兄弟情誼,別的一切都不重要」,「這些男孩為了維繫這種關係而甘願做出的事情簡直令人難以置信。」[15]。莉莉的母親羅賓(Robyn)一度奔走呼號,期望能令本片停拍,但她的努力沒有成功,劇組之後獲得新南威爾斯州電影電視辦事處的資金支持[16]:154[17]

《魔岩風暴》的拍攝周期約為兩周,劇組成員及演員一共約有90人。得知劇組需要臨時演員後,紐卡斯爾地區的許多青少年積極響應。電影取景地點包括斯托克頓、馬魯巴海灘Maroubra Beach)、油窟海灘Caves Beach)和紐卡斯爾供電管理大樓。[3]片中出現的斯托克頓地標包括斯托克頓輪渡[16]:154和斯托克頓大橋[3]

Thumb
斯托克頓輪渡(圖)是本片的取景地之一,影片還有在斯托克頓多地進行拍攝[16]:154

斯托克頓地區的許多居民反對本片在當地取景,因為他們對莉莉被謀殺一案依然記憶猶新,而且電影劇本中的細節與案情過分接近,令人不安[10]。劇組於1996年8月下旬抵達斯托克頓[18],之前已經談好的多個地點突然就拒絕合作,當地媒體也對他們充滿敵意[10]。前紐卡斯爾副市長、斯托克頓居民弗蘭克·里格比(Frank Rigby)在拍攝期間就對電影持否定態度,稱「我就是想要它(指電影)消失,別的所有人都是這麼想」[3]。布賴恩·喬伊斯也對影片在斯托克頓取景不以為然,覺得電影主創人員也不得不承認,在這裡拍攝是很糟糕的選擇[18][3]。製片人聲稱,雖然他們選擇在斯托克頓取景,但電影劇情並非專門圍繞莉莉展開,這種解釋令局勢雪上加霜[11]。1996年9月電影製作期間,艾爾菲克告知《紐卡斯爾先驅報》(The Newcastle Herald),他已經對人們談論莉莉謀殺案「感到有點厭煩」。製片人承認,人們有這樣的意見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幸的是,這種事件在澳大利亞各地屢見不鮮,我們的著眼點不止是這起謀殺案,還包括其它許多謀殺案。」他還在接受《雪梨晨鋒報》採訪時稱:「這部電影比發生在莉莉身上的事要大得多。」[4]艾爾菲剋期望人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可以將其視為積極了解導致莉莉死亡主客觀因素的途徑[3],希望藉此讓人們思考並採取行動,避免將來再有同類事件發生[19]。莉莉的家人極力反對這部電影,稱幾位電影人是在靠他人的不幸漁利[10],而且對莉莉的死輕描淡寫並加以利用,在此期間還從負面角度來描繪受害人[18]。莉莉的一個阿姨還於當月致信《紐卡斯爾先驅報》,稱「大衛·艾爾菲克看起來對免費宣傳來者不拒,即便這種關注度是由14歲的處女被殘酷毆打的悲劇換來也無所謂。他不都說了麼:『莉莉身上的事在澳大利亞各地屢見不鮮』」[16]:155。恩萊特稱,雖然莉莉謀殺案是劇情的靈感來源,但最終電影中講述的實際上是小鎮對一個自己人殺害另一個自己人後做出的反應[3]

Remove ads

演員

澳大利亞銀幕在線網站的桑迪·喬治(Sandy George)認為,維德勒曾長年在鏡頭前表演,如今執掌鏡頭的他可以通過之前的經驗指導片中的青年演員給出非常出色的演出[20]。年僅17歲的勞倫斯·布魯爾斯是第一個參加賈裡德一角試鏡的演員,之後雖然還有數以百計的競爭者試鏡,但布魯爾斯仍然是劇組的第一人選[21]。西蒙·林登曾在之前的原版舞台劇中扮演賈裡德,維德勒決定由他來詮釋裡科,理由是林登無論相貌、個人魅力還是表現複雜人物的能力都很適合這個角色[7]。麗貝卡·斯瑪特之前在舞台劇中飾演的也是切麗[22],她是唯一在電影和舞台劇中出演同一人物的演員。經常有報道將《黑岩風暴》視為希斯·萊傑的處女作[23],但他實際上還出演過其他電影,只是沒有列名[24]:21。雖然萊傑在本片中出演的只是小角色,但這次演出讓他在澳大利亞嶄露頭角,之後獲得更多更重要的角色也成為可能[24]:24–26。年僅15歲的博亞娜·諾瓦科維奇獲選出演特雷西,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她是競技體操運動員,劇組認為她在身體上足夠強壯,精神上也夠堅強,應該可以承擔拍攝強姦戲段的壓力。維德勒在這段鏡頭開拍前還有告知諾瓦科維奇的父母,兩人起初雖然有些抗拒,但最終還是同意女兒拍攝這組鏡頭。據諾瓦科維奇表示,這次演出經歷對她來說相當痛苦,從拍攝剛完成就開始忍不住地顫抖,但在經過短暫休息得以恢復正常後,諾瓦科維奇還是認為以這樣的角色來展開演藝生涯一定程度上可謂幸運,因為她相信自己再也不會再對任何情緒性的場景感到害怕。參與這場演出的幾個青年男演員還在拍攝次日來到她家門前,送給她一束花,還有件印有「shit happens」字樣(意為「總有倒霉的時候」)的T恤。[7]維德勒表示,這場戲的演出非常真實有力,以致他首次獨自觀看這段鏡頭的樣片時忍不住流出眼淚[7]

Remove ads

原聲帶

1997年4月28日,本片的原聲帶專輯經水星唱片在澳大利亞發行。維德勒表示,他花了大量時間篩選數百張光碟,「想要找到不但適合電影、而且能吸引觀眾的樂曲」,他還希望能在電影上映同期發行原聲帶專輯,「但這並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21]Allmusic網站的喬納森·劉易斯(Jonathan Lewis)給予專輯4星半的高度評價(最高5星),稱讚其中收錄的歌曲雖然來自多位不同特色的藝術家,但作為一個完整的專輯卻有著驚人的凝聚力[25]

曲目名單
  1. The Way of All Things》——麗貝卡的帝國
  2. Teach Me》——滄海無情樂團
  3. Saturated》——波旁野獸樂團
  4. Portable Walt Whitman》——本·李
  5. Gonna Make You》——穴居人樂團
  6. Titanic Days》——響尾蛇樂團
  7. A Day Away》——Shihad樂團
  8. Bound for the Floor》——Local H樂團
  9. Ghost of Love Returned》——雲端樂團
  10. Not Coming Home》——響尾蛇樂團
  11. No Need to Argue》——小紅莓樂團
  12. Tailor's Eye》——漩渦樂團
  13. Kisses》——特雷西·邦漢
  14. State of Graceful Mourning》——Died Pretty樂團
  15. Blackrock Antitheme》——史蒂夫·基爾比

發行

1997年1月24日,《魔岩風暴》在日舞影展首映,之後還於同年9月在波士頓電影節上放映[26]。在澳大利亞以外國家放映的版本約有100分鐘長,澳大利亞分級委員會經過審查將本片評為「R」級,認為其中的強姦鏡頭「太過直接並且令人痛苦」,不適合分為MA15+級。維德勒隨後剪掉了約10分鐘的內容,以便取得MA15+評級,滿足15至18歲目標觀眾群的觀看標準[7]。1997年5月1日,影片開始在澳大利亞院線上映[7],本土票房收入為113萬6983美元[5]

反響

綜藝》雜誌的約翰·布羅迪(John Brodie)對本片在日舞首映充滿期待,預料電影會像一年前《鋼琴師》那樣引起轟動[27]。該雜誌的另一位影評人大衛·魯尼(David Rooney)在日舞觀看影片後稱讚其中多位演員的表演,還稱本片應該會得到同齡觀眾群的青睞,「只是其肥皂劇式的劇情結構和過於考究的台詞會導致電影無法得到更廣泛認同」[28]。《首映》雜誌對電影評價不佳[10],稱觀眾們期待看到另一部像《鋼琴師》那麼出色的作品,但最終留下的只有失望[4]。艾爾菲克承認,《魔岩風暴》在日舞的首映反響不佳,他覺得這是現場的音響效果有問題,稱問題解決後,電影的第二和第三場放映就要成功得多[4]。《丹佛郵報》(The Denver Post)的黛安·卡門(Diane Carmen)給予本片好評,稱電影節觀眾對其強烈的表現力感到目眩神迷,覺得《魔岩風暴》「幾乎肯定能找到美國市場分銷商」[29],但這一預言顯然沒能變成現實,影片沒有在美國上映[10]。《鳳凰報》(The Phoenix)在波士頓電影節上看過本片後認為,電影的結局略有些過火,但仍然是可信而感人的青春片,而且也是扣人心弦的驚悚片[30]

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的R·S·穆蒂(R.S. Murthi)對電影的評分為2星(最高5星),覺得電影迫使觀眾正視青少年生活的狂野一面,這種對青少年的行為完全不加約束的寬容態度有時會導致危險[31]中央昆士蘭大學副教授唐娜·李·奧布賴恩(Donna Lee Brien)認為,澳大利亞以外地區的觀眾可能對莉莉的悲劇缺乏足夠了解,所以難以對本片劇情產生共鳴,覺得其中不過又是些膚淺的陳詞濫調[10]

澳大利亞小說家兼評論家羅伯特·德魯Robert Drewe)給予本片好評,稱讚布魯爾斯的演技和馬丁·麥格拉思(Martin McGrath)的攝影,還很佩服維德勒的導演處女作就敢於選擇如此具爭議性的主題。德魯指出,片中刻意把各個角色塑造成同莉莉謀殺案中完全不同的人物,有意識地想要讓澳大利亞觀眾從記憶里抹去那段現實。不過,德魯認為應該「強制要求澳大利亞所有青少年觀看」這部電影。[14]羅布·洛文(Rob Lowing)在《太陽先驅報》(The Sun-Herald)發文指出,本片主要關注中產階級的生活,是澳大拉西亞電影的縮影,他對影片的評級為3星半(最高4星),稱「要是你看過《無發無天》(Romper Stomper)、《金屬蒙皮》(Metal Skin)、《白痴劫案》(Idiot Box)或《戰士奇兵》(Once Were Warriors),這部堅韌而鏗鏘有力的社會劇也巧妙地屬於同一類型」[32]

犯罪學家兼莉莉謀殺案知名研究員克里·卡林頓(Kerry Carrington)在著作《誰殺了莉莉?》(Who Killed Leigh Leigh?)中談及《魔岩風暴》,稱讚影片打消了性暴力只局限在一個社會階級中的「神話」,而且表現出男孩會以父輩對待女性的方針為榜樣,其性行為都受到這種榜樣的影響,影片還表現出工作場合的性別隔離會延續到城鎮的公共生活中,加劇性別歧視的觀念和行為。但是,她也批評電影令觀眾產生無能的母親也是片中根本問題組成部分的強烈印象,而且同莉莉被謀殺一案相比有太多出入,覺得電影對人們記憶中的莉莉缺乏尊重,特別是其「好萊塢式結局」。[16]:155–156

唐娜·李·奧布賴恩表示,電影的主創人員努力同莉莉謀殺案保持距離,紐卡斯爾也一樣試圖同《魔岩風暴》保持距離。1999年,《雪梨晨鋒報》發文探討紐卡斯爾的電影製作,文中從梅爾·吉勃遜1977年的處女作《夏日城市》(Summer City)開始,到1999年的短片電影節止,幾乎介紹了這一期間該市所有的相關電影作品,但唯獨沒有提及《魔岩風暴》。[18]奧布賴恩認為,針對電影的部分譴責可能源自公眾對法律制度的不滿,電影的末尾為受害人實現了公正,但自始至終沒有任何人因強姦莉莉而被定罪。奧布賴恩還指出,《魔岩風暴》遭受的批評足以證明,改編真實犯罪事件必須三思而行。[18]

家用媒體

2002年10月29日,《魔岩風暴》的1區DVD發布,其中包括原版電影[33]。2003年11月19日,電影的4區DVD發布,其中包含經過重新剪輯的電影,還包括4分鐘花絮,演員和劇組成員的訪談,電影的原版預告片和電視廣告,另有還有勞倫斯·布魯爾斯、西蒙·林登和卡梅倫·紐金特前往雷諾克斯角Lennox Head)的所謂「穿幫鏡頭」。安德魯·厄邦(Andrew L. Urban)認為,這些花絮中包含有太多的電影片段,可謂「不堪重負」,但除此以外其內容還算有趣。厄邦還對其中採訪尼克·恩萊特的7分鐘內容有正面評價。[34]

歷史準確性

電影的宣傳資料中沒有提及莉莉謀殺案,也沒有自承「取材真實事件」[10],還在字幕中表示劇情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35]。但還是有許多評論將電影和謀殺案相對比[10]。許多觀眾誤以為《魔岩風暴》是對莉莉謀殺案的真實再現,之前的舞台也有同樣情況[10]。不少人將電影和真實案件混為一談,例如「FM 91.5」廣播電台的米里亞姆·戴維斯(Miriam Davis)就稱本片是「紐卡斯爾附近黑岩海灘的莉·華納被謀殺」的真實故事[18]。唐娜·李·奧布賴恩指出,針對電影和舞台劇的每一篇評論都至少有提及莉莉案,其中還有一些在案件和藝術作品間做了非常細緻的對比[10]。克里·卡林頓表示,電影在部分角度非常準確地反映出案件真實情況,但另外一些方面則相距甚遠,所以無論是說兩者非常相似還是截然不同似乎都說得過去[16]:155

賈裡德一角純屬虛構,但也有評論認為,他象徵著每一個目睹莉莉在公共場合受到侵犯,但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的人[10]。電影中的特雷西壓根兒就沒有問過家人自己是否能去參加聚會,因為她知道他們不會同意,而莉莉則是在告訴父母聚會現場會有成人監管後得到許可。特雷西參加聚會時穿著短裙、緊身上衣和高跟鞋,莉莉穿的則是普通的短褲、套頭衫和沙靴。[10][16]:157特雷西的屍體是在案發當晚由另一個女孩發現,莉莉的屍體則是次日由男孩發現[10]。特雷西的母親在案發次日就收拾了女兒的房間,而莉莉的房間之後保持原樣達數月之久。電影中警方的工作一直持續到每個參與強姦和謀殺的人都被到懲罰為止[16]:155–156,但始終沒有任何人因強姦或謀殺莉莉被定罪,警方為此被指無能。殺害特雷西的兇手22歲,身體健壯,最後自殺身亡;殺害莉莉的兇手則只有18歲,體重120公斤,最終被關進監獄。[10]

不過,電影中和真實案件中的兇手也有類似之處,兩人都對機械感興趣,都是在念高中時輟學,在他人眼裡也沒有什麼感情上的深度,並且都有暴力傾向。電影中的聚會則被視為斯托克頓當年聚會「幾乎完美的再現」,劇組租下一間衝浪俱樂部,前來參加聚會的青少年可以隨舞台上高校樂團的演出盡情娛樂。聚會現場還向周邊擴散,有些年輕人在打架,有些磕磕絆絆,有些還在嘔吐,有些乾脆人事不知。特雷西的葬禮也被視為莉莉葬禮的「直接重現」,特雷西的朋友們也像莉莉的朋友一樣,把紅玫瑰放在棺木上,還栽下一棵樹來紀念她。莉莉和特雷西的母親都是在養老院工作,兩人的父親也都要求對兇手處以死刑。兩人的父母都受到批評,指責他們忽略了自己的孩子。[10]

有評論認為,電影的多個細節無疑同莉莉的謀殺案緊密相關,在斯托克頓取景便是其中之一。電影的劇本中起初還有曾在莉莉葬禮上播放的歌曲《如果我能讓時間倒轉》(If I Could Turn Back Time),但最後上映的電影中沒有包含這首歌。特雷西被殺後,許多電線桿上貼有「恥辱,黑岩的恥辱」字樣的海報[16]:157,莉莉被殺後,也有類似海報在斯托克頓出現,上面印有「恥辱,斯托克頓的恥辱:那些沒心沒肺的混蛋知情者都在這裡」[10]

榮譽

《魔岩風暴》在1997年澳大利亞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角逐中獲5項提名,但均未得獎[36][37]。不過影片在1997年澳大利亞編劇協會獎角逐中的兩項提名均予勝出[38]

更多資訊 年份, 活動 ...
年份 活動 獎項 提名人 結果
1997 澳大利亞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最佳攝影 馬丁·麥格拉思 提名
最佳影片 大衛·艾爾菲克 提名
最佳男配角 西蒙·林登 提名
最佳女配角 麗貝卡·斯瑪特 提名
最佳改編劇本 尼克·恩萊特 提名
澳大利亞編劇協會獎 最佳改編電影 尼克·恩萊特 獲獎
行會成員主獎 尼克·恩萊特 獲獎
關閉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