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祭

馬祭梵語अश्वमेध羅馬化:aśvamedha),漢譯佛典中也譯作馬祀[1],是印度吠陀時代的一種重要儀式。傳統上,馬祭是國王向生主因陀羅求子的祭祀儀式,後來演變成國王為了獲得上天對其王位的肯定的儀式。國王祭過天後,將祭馬向東放行,國王則帶隨軍隊,征服祭馬所到的地方,如果國王在放行的一年間,能征服祭馬所到的大部分地方,即表示國王受到了天神的祝福。如若能成功舉行馬祭,君主就能擁有轉輪王的頭銜。[2]俱盧大戰中獲勝的而得到王位的堅戰曾經都舉行過馬祭,並成功征服了祭馬所到之處,故此能夠順利地繼任王位。

Thumb
笈多王朝沙摩陀羅·笈多時期金幣背面,繪有馬祭的圖像(約公元335-376年)
Thumb
舉行馬祭的堅戰,《闍彌尼婆羅多》的插圖

馬祭儀式不僅是顯示王權的儀式,也是保證全國豐收繁榮的儀式。[2]馬祭曾為佛教所反對[1][3],所以在佛教興起之後的一段時間開始衰落,但巽伽王朝開國君主華友王英語Pushyamitra Shunga(公元前187年至151年在位)致力於復興婆羅門教,打壓佛教,馬祭也為華友王所復興。[2]他通過舉行馬祭來宣示其從孔雀王朝得位的合法性。[4]笈多王朝的錢幣上也能看到馬祭的圖案,可能與笈多朝君主舉行馬祭有關。馬祭可能直至11世紀末才消失,最後一位有舉行馬祭記錄的君主是朱羅王朝羅闍帝羅闍一世英語Rajadhiraja I[5][2]但有記錄稱18世紀齋浦爾的君主薩瓦伊·賈伊·辛格英語Sawai Jai Singh也舉行過馬祭。[6][7]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