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民協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香港公民協會(英語:Hong Kong Civic Association)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政治組織之一。香港公民協會於1954年由部分教師、專業人士及商人創立,與香港革新會並為1950年代以來參加市政局選舉的兩個半政黨。在1980年代在野陣營擴張以前,香港公民協會與香港革新會是香港戰後殖民時期內最接近在野黨的兩個組織。
儘管香港公民協會在1960年代提出了憲制改革的請求, 香港公民協會仍被認為是相對中間派和保守派的政治組織。1980年代,香港公民協會會長張有興成為市政局首位華人主席,並通過市政局功能界別選舉當選立法局議員。1980年代後期,香港公民協會與譚惠珠的香港勵進會以及後來的親商界保守派香港自由民主聯會合作。1990年代起,香港公民協會成為建制派一部分,在近年來一直不活躍。
香港公民協會的成員主要是教師、專業人士及商人。與1980年代以前市政局內的香港革新會相比,香港公民協會被視為華人為主、中間派和保守派的政治團體。香港公民協會的目標是:[1]
香港公民協會亦喚起了社會對憲制問題的關注,並要求政府給予市政局在教育和衛生事務上更大的權力,也在立法局及行政局擁有代表。但是,香港公民協會避免要求自治和獨立,而如此政治立場則被視為其與諸如聯合國香港協會等激進組織的主要分別[2]。香港公民協會認為任何「根本性改變」都會威脅到香港的繁榮穩定[3]。
香港公民協會於1954年10月26日由法裔宗教教育家加斯恩修士創立,是1946年時任香港總督楊慕琦所提議設立以推動憲制改革的組織之一。香港公民協會自1956年開始參與市政局選舉。他們在其政綱中提出進行政治改革,並因此贏得了市政局6個民選席位中的2個。在1950年代,香港公民協會在市政局的席位從2個增加到8個。在加斯恩修士於1957年逝世後,三名[誰?]保守派外籍領導人於1959年辭職,張有興因此成為香港公民協會的負責人。[3]
張有興決心改變香港的「殖民地博物館藏品」地位。1960年,香港公民協會與香港革新會組成聯盟,由香港公民協會的聯合創始人兼1958年至1964年間的秘書長李仲賢領導。聯盟派遣代表前往倫敦,敦促英國政府進行香港的憲制改革[4]。聯盟要求立法局應由民選議員和委任議員各占一半,也要求市政局應該主要由民選議員組成,並擁有更大的權力。聯盟的要求被英國政府拒絕,而英國政府沒有就此進行任何解釋,而聯盟的要求直到1990年代才實現[3]。香港公民協會的會員人數自1960年代後期開始減少,而這也使其與香港革新會在市政局的壟斷地位遭動搖[5]。
張有興是市政局在1980年代的主席,也是首位出任立法局議員的民選市政局議員。1987年,香港公民協會在立法局佔4席、在市政局佔4席、區域市政局佔1席、區議會佔18席,共27個席位[6]。在1985年譚惠珠成立香港勵進會後,香港公民協會即與後者結成聯盟[7]。在1988年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中,香港公民協會與香港勵進會合作,而在1991年的選舉中,則與保守、親商界的香港自由民主聯會合作[8]。
自1990年代起,因會員老化及香港政治環境漸趨成熟,未有正式政黨化的公民協會開始流失支持以及人才到其他政黨。在1991年,兩個公民協會會員參選立法局直選落敗後,公民協會正式絕跡立法局。及後到1994年區議會選舉,公民協會亦無再正式派人參選。
不過到2007年,公民協會突然重出江湖,派出數人參選區議會,不過所有候選人均低票落選。
而該組織最近參與過的較大型的政治行動就是加入「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收集市民簽名。
香港公民協會全資擁有座落於香港中環己立街2-8號業豐大廈503室之會所物業,處理會所物業事務及日常會務。協會同時亦於香港東區柴灣翡翠道,以政府租約方式租用柴灣分區委員會會址,供柴灣分區委員會成員及友好作康樂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