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德語:Das Parfu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是德國作家徐四金於1985年發表的一部小說。這本書在出版之後始終高居德國暢銷書排行榜前列,除了已被譯成超過30種以上的文字版本外,也在2006年被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改拍成英文電影——《香水》。
小說描述了一個出生即失去雙親的男孩兒:讓-巴蒂斯特·葛奴乙,他是一個自身沒有體味、卻擁有異常靈敏的嗅覺的人,以占有味道、收集味道為目的而殺害年輕女子,以做出一瓶能夠改變世界的香水的傳奇故事。
葛奴乙於1738年7月17日在蒙馬特爾的建於公墓邊的食品交易市場出生,由於母親涉嫌故意傷害罪(並於1738年8月,9月左右被斬首),所以葛奴乙只能於1738年9月10月左右轉交長老泰里埃,當天,葛奴乙的撫養權再次被轉交,並暫時於加拉爾夫人處經營的孤兒院安居。孤兒院的孤兒們似乎對于格勒努耶的到來並不接受,而葛奴乙則憑藉著自己的頑強生命力活了下來。1741年,葛奴乙學會了如何站立;1742年,葛奴乙學會了如何說話;1744年,葛奴乙的嗅覺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他能通過自身的嗅覺掌握周邊的一切。1744年,修道院正式停止發放葛奴乙的撫養費用。
葛奴乙於1746年正式開始在格尼馬皮革老闆處開始做工,並於1747年正式斷絕領養關係。1747年末至1748年初,葛奴乙由於長時間接觸有害物質以及皮革,不幸患上了炭疽病,然而於一個星期後憑藉著奇蹟般的身體素質再次康復,並於此次病例中獲得了傷口免疫的能力。1750年至1751年,格尼馬給予了葛奴乙一定空間的自由,使他能夠有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1753年9月1日,葛奴乙於國王即位周年紀念日慶祝活動上殺害了一名妙齡少女,並於這一天明白了自身生活的意義——尋找氣味,並把美好的氣味占為己有。同年,葛奴乙借送貨之便,在巴爾迪尼處開始了自己的新學徒生活,在此期間,葛奴乙學會了現代香水製作技術;如何製作酊劑、浸汁、香精。1753年,葛奴乙患有梅毒性座瘡變異症,並發晚期化膿性麻疹,於一個星期後康復。三年後,巴爾迪尼利用葛奴乙的出色能力賺到了不義之財,並成為了歐洲大陸上著名的香水專家。同年五月,葛奴乙結束了在巴爾迪尼處的學徒生活,並開始了他自己的旅行。
1756年5月,當葛奴乙離開巴爾迪尼處時,巴爾迪尼的居所正式倒塌,同時,葛奴乙正在向奧爾良地區前進,八個星期後,他正式改變旅行的方針,並儘量遠離開發區域。1756年8月,葛奴乙正式抵達康塔爾山脈,並開始了為期7年的隱居生活。1763年,正式結束為期7年的隱居生活,其經歷被皮埃爾福市長記錄,並告知埃斯皮納侯爵詳細情況。五天後,開始了恢復活力的治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