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脑组织和脑脊液的压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顱腔內容物(腦組織、腦脊液和血液)對顱腔壁產生的壓力。通常以人的側腦室內液體的壓力,或側臥位腰段脊髓蛛網膜下腔穿刺所測得的腦脊液(CSF)壓力為代表。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3月15日) |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9年3月15日) |
顱內壓的測量單位可以有:毫米汞柱(mmHg)、毫米水柱(mmH2O)或千帕(kPa),成年人正常值在平臥姿勢安靜狀態時為 7-15 mmHg 或 9-20 cmH2O[1]。正常人體可通過各種調節機制來維持顱內壓的穩定,一名正常成年人通過調整CSF分泌和吸收平衡可以將顱內壓的波動範圍穩定在1毫米汞柱內。ICP的變化可由顱骨中某一種或多種組織結構變化所導致的容量變化引起。 同時,腦脊液的壓力也可受到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如:突然改變的胸腔及腹腔壓力變化。
顱內壓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IICP)或顱內壓升高(raised ICP,RICP),是顱骨內增高的內容組織壓力,常伴有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等臨床表現。顱內壓正常值為7到15mmHg,其最高正常限值為20-25mmHg,超過上限即稱為IICP。異常增高的顱內壓需接受降低顱內壓治療[2]。
門羅-凱利假說原理是指存在於顱內壓,腦脊液提及,顱內血液循環,腦組織,及腦組織血液灌注壓力之間的壓力容量關係[3][4][5]。
門羅-凱利假說認為顱骨容器是無彈性的,顱骨內的體積是固定的。 顱骨及其內成分(血液,腦脊液和腦組織)之間維持在一種體積平衡狀態,如果某種顱骨內成分的體積增加,則該平衡狀態將通過其他顱骨內成分的體積減小來得以補償[5]。
腦脊液(CSF)是顱骨內成分體積增加的主要緩衝成分,此外,顱內血容量的改變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這些緩衝成分在顱內其餘組織成分體積增加時可以起到緩衝作用。例如,當顱內出現病理性占位(例如,硬膜外血腫)時將通過CSF和靜脈血的向下移位來補償顱內壓的平衡[5]。
門羅-凱利假說命名於 愛丁堡 醫生 亞歷山大·門羅 和 喬治·凱利。
顱內壓升高的體徵/症狀包括:頭痛、昏睡、混亂、激動、噁心嘔吐、頸強直(頸部肌肉僵硬)、癲癇發作、庫欣三聯徵(心動過緩、呼吸緩和低血壓)、瞳孔散大[6]。必須立即減壓引流,若有出血,也須止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