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性別

認同自己出生時生理性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順性別(英語:Cisgender)指的是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與其在出生之時被指定的性別完全一致,且此人按照該性別進行生活的人群。[1]在某些情況下,有時會簡稱為「順性」。[2]這個術語是「跨性別」的反義詞,主要用於描述那些並非跨性別者的個體。順性別的人通常在社會生活中以其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角色展開各種活動,遵循著與該性別相關的社會規範和期望。他們在自我認知和外在表現上,都與傳統意義上的特定性別形象相契合。而與之相對的跨性別者,則在性別認同上與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不同,可能會通過各種方式去尋求性別過渡或者表現與其內心認同性別相符的特質。

起源與語義

「順性別」一詞起源於拉丁語詞綴「cis-」,其含義為「同一側」或者「在內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跨」(拉丁語:trans),其意思為「跨越」或者「另一側」。這個術語主要目的在於標註那些被社會默認為「無標記」的主流性別認同狀態。通過這樣的標註,可以有效消除隱含的性別預設,從而促進性別多樣性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提升其可見性。[3][4]

該術語最早是由一些學者以及性別研究者在 1990 年代開始使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步地進入到大眾文化的領域之中。在 2013 年,「順性別」被正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其中對它的定義是「性別認同與出生時指定性別相一致的人」。[5]美國歷史學會曾明確指出,自從「順性別」這個術語被納入以來,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種交流場合中的使用頻率已經越來越高,變得越來越普遍。[6]

社會背景

順性別在現代社會中往往被看作是主流的性別認同狀態。大多數人甚至都未曾意識到自己屬於順性別,這是因為在社會環境中,這種狀態被普遍視為「理所當然」。在日常的生活和交流中,人們通常不會特意去思考自己的性別認同是否屬於順性別。然而,語言上對順性別進行標註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助於挑戰這種長期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預設,使人們更加關注性別認同的多樣性。

性別觀點的影響

以順性別為中心的世界觀被稱作「順性別主義」(Cissexism)。在這種觀點之下,人們往往假設所有的人天生的性別認同都與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是完全一致的。順性別主義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貶低或者完全忽視跨性別以及其他性別少數群體的獨特經歷。[7][8][9][10]

與跨性別的關係

順性別與跨性別相互形成鮮明的對照,然而,這二者之間並非處於對立或者排他的關係,實際上,它們只是用來描述性別認同的不同狀態而已。比如:「順性別男性」所代表的就是一名性別認同為男性,同時在出生之時被指定為男性的人。[11][12]

儘管有一些人覺得順性別這個詞語只不過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而使用的用語,[13][14][15][16][17]但是醫學學者自 1990 年代以來就一直在使用這個術語,並且充分認識到它在跨性別研究當中的重要性。在跨性別研究領域,順性別這個概念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照點,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跨性別者的經歷和需求。[18][19][20]

現代應用與影響

2014年2月,Facebook開始提供「自定義」的性別選項,用戶可以從性別相關的選項當中選擇一個或多個與性別相關的術語,包含順性別等等。[21][22]

批評

從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

克莉絲塔·斯科特-迪克森(Krista Scott-Dixon)於 2009 年著文指出,她更為傾向使用「非跨性別」(non-trans) 這一術語,而非諸如「順性別」等其他選項,原因在於她覺得「非跨性別」對於普通大眾而言更為明晰。[23]

女性與性別研究學者米米·瑪莉努奇(Mimi Marinucci)指出,有些人認為「順性別—跨性別」的二元區分同樣具有危險性或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其將認同為女同性戀、男同性戀或雙性戀(LGB)的人與順性別異性戀者歸為一類(在她看來,此舉過於簡化),並將此類人群置於與跨性別者相對立的位置。她表示,將 LGB 個體與異性戀、非跨性別者歸為一類,可能會在問題層面暗示 LGB 個體與跨性別個體不同,且並未經歷自身性別認同、性別表現與文化對性別認同和性別表現的期望之間的任何不匹配。[24]

性別研究教授克里斯·弗里曼(Chris Freeman)對「順性別」這一術語提出批評,稱其「笨拙、毫無助益,甚至可能是倒退的」,並認為它「創造或重新創造了一種性別二元劃分」。[25]

來自雙性人組織

雙性人(Intersex people)在出生之時具有非典型的身體性別特徵,這可能致使初始性別判定趨於複雜,並引發非自願或被迫的醫療處置。[26][27]依據「支持間性青年行動計劃」(Interact Advocates for Intersex Youth Inter/Act project),儘管部分雙性人會使用「順性別」這一術語,然而當該術語與雙性人的情況相關聯時,可能會令人產生混淆之感。[28]

「平等間性運動」(Intersex Campaign for Equality)的希達·維洛里亞(Hida Viloria)聲稱,身為一名出生時具備間性身體且性別認同為非二元的個體,其性別認同與其身體「相符」。這使得他們既屬於順性別者,同時又是非常規性別者。此二者在順性別的定義中被視作相互對立,然而這也表明該術語基於二元性別模式,並未將雙性人的存在納入考量。

維洛里亞還提出批評,在順性別的定義中運用「出生時指定的性別」這一術語,然而卻未指明在世界大多數地區,嬰兒通常被指定為男性或女性,並未考慮到世界上雙性人的狀況。她進一步指出,這樣的做法掩蓋了雙性人的誕生,且在男性或女性的二元性別基礎上構建了性別認同,同時也未能解釋某些天生雙性人的性別認同屬於非二元的存在。此外,還存在對雙性人基於性別的歧視,將其視為產後性別特徵而非性別認同或表現,這與「正常化」嬰兒生殖器手術類似。[29]

參見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