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中用於讚美祖先、天神、君王的樂曲,如〈周頌〉。
- 用於歌功頌德、讚美表揚的文體,如劉伶的〈酒德頌〉。
- 頌歌,anthem的翻譯語,本指西方宗教經典中的詩歌,如禮拜儀式的教堂音樂、讚美詩等,後來衍生為有頌揚意思的歌曲,例如國歌。
- 偈頌,佛教和印度文學的讚頌詩歌,偈頌原是gāthā的翻譯,後來也擴大其範圍,而包含了geya、udāna、uddāna,以及佛教修行者創作的宗教詩。分為四種用法:
- 伽陀(梵語:gāthā),華言諷頌,不頌長行(經中散文),直以偈頌說法,九分教之一。
- 祇夜(梵語:geya),華言應頌,於長行之後,以偈頌之體重說長行,九分教之一。
- 憂陀那(梵語:udāna),華言自說,諸經中因憂、喜事,佛陀不由諮請因感興而自發之偈頌,九分教之一。
- 嗢拕南(梵語:uddāna),華言攝頌、錄偈,以少言攝集多義,令他人能記誦經文。
- 阿耨窣都婆(梵語:anuṣṭubh),新譯稱「頌」,舊譯稱「偈」[1],是印度文字之計算單位。不論長行(經中散文)或偈頌(經中韻文),滿三十二字(音節)就叫作一頌。又稱為首盧迦(梵語:śloka)。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