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維基詞典中的詞條「頌」。 頌可以指: 文藝創作 《詩經》中用於讚美祖先、天神、君王的樂曲,如〈周頌〉。 用於歌功頌德、讚美表揚的文體,如劉伶的〈酒德頌〉。 頌歌,anthem的翻譯語,本指西方宗教經典中的詩歌,如禮拜儀式的教堂音樂、讚美詩等,後來衍生為有頌揚意思的歌曲,例如國歌。 偈頌,佛教和印度文學的讚頌詩歌,偈頌原是gāthā的翻譯,後來也擴大其範圍,而包含了geya、udāna、uddāna,以及佛教修行者創作的宗教詩。分為四種用法: 伽陀(梵語:gāthā),華言諷頌,不頌長行(經中散文),直以偈頌說法,九分教之一。 祇夜(梵語:geya),華言應頌,於長行之後,以偈頌之體重說長行,九分教之一。 憂陀那(梵語:udāna),華言自說,諸經中因憂、喜事,佛陀不由諮請因感興而自發之偈頌,九分教之一。 嗢拕南(梵語:uddāna),華言攝頌、錄偈,以少言攝集多義,令他人能記誦經文。 計算單位 阿耨窣都婆(英語:Anuṣṭubh)(梵語:anuṣṭubh),新譯稱「頌」,舊譯稱「偈」[1],是印度文字之計算單位。不論長行(經中散文)或偈頌(經中韻文),滿三十二字(音節)就叫作一頌。又稱為首盧迦(英語:Shloka)(梵語:śloka)。 社交行為 讚頌,意思是讚賞他人,如:稱頌、歌頌等 書信問候語 書信中的祝禱用語,如:敬頌、順頌 古書通假字 古書用作「誦」的通假字,意思為朗讀,如《孟子》:「頌其詩」,發音為ㄙㄨㄥˋ(漢語拼音:sòng) 古書用作「容」的通假字,如《漢書》:「徐生以頌為禮官大夫」,發音為ㄖㄨㄥˊ(漢語拼音:róng) 這是一個消歧義頁,羅列了有相同或相近的標題,但內容不同的條目。如果您是透過某條目的內部連結而轉到本頁,希望您能協助修正該處的內部連結,將它指向正確的條目。 [1]北涼譯出的《阿毘曇毘婆沙論》:「此是偈中不長不短,八字為一句,三十二字為一偈。此結偈法,名阿㝹吒闡提,是經論數法,亦是計書寫數法」唐代譯出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此頌處中不長不短,八字為句,三十二字為頌。諸經論頌,多依此法。計書寫數,亦依此法」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